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致敬密斯:这座“不存在”的建筑改变了建筑史

UED城市环境设计 UED城市环境设计

作者:哪吒
原文链接

编者按:纪录片《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以当时的巴塞罗那为背景,提及有关于巴塞罗那馆的传说和存在的疑点,来描述该建筑1929年的初建和1986年的重建。此纪录片使我们沉浸在对艺术变革能力,空间情感感知和杰作概念的思考中。

自2009年起,Xavi Campreciós (夏巍),作为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在至今的9年时间里,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视角拍摄了巴塞罗那馆,包括艺术视频、纪录片、广告以及艾未未等艺术家在这个领域所做的临时艺术展示。  

“它是一个视角与光影都在不停转换的舞台,也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的生动建筑。每次参观这个展馆,你都可以惊奇的发现一个新的拍摄角度或者视觉构图,并且能感受到密斯用建筑材质和几何结构创造的第四维度。展馆不断变幻的美使每一帧构图都很容易成为艺术中的艺术,因为它在不断创造和繁衍美。这是一部影像实验,反映着密斯的建筑空间: 抽象又理性,有限中的无限。”

——Xavi Campreciós(夏巍)

© 纪录片《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出生于德国,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他与莉莉·瑞希于1929年发表的革命性创意杰作——巴塞罗那馆,从那时开始永恒地改变了建筑学的历史。这座建筑只有8个月的生命,但它的形象从未停止存在于世界各地几代建筑师的头脑中,让他们不断去思索、去探求。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作为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展馆,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的展品中,没有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1929年巴塞罗那馆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它没有我们能想到其他东西,它没什么用处,也没有形式,他只用四种材料,就完成了。你从一边进去,再从另一边出来,就结束了整个参观。”

——Eduardo Mendoza(作家)


01

初建

1929年的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成立初期,刚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因此导致了世界大战。而此时的西班牙处在一个昌盛的时期,有先锋派以及各方面新潮的文化,布努埃尔、毕加索、米罗等等。巴塞罗那一直在做的事是向世界展示他的名片,世博会就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就在此时巴塞罗那德国馆凭空降落,与周围所有的艺术标准都无关,就以自己独有的风格,静静地站立在那。

1928年10月或11月,德国政府专员施尼茨勒委托密斯设计一个展馆,但由于资金不足以及1929年初的政府换届的问题,巴塞罗那馆最终在1929年3月才开始建造,这意味着在5月27日世博会开幕之前,只有两个月时间来完成这座跨时代的建筑。 

巴塞罗那馆开始建造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一天早晨,有人从德国财政部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英国和法国想建一个展馆,德国也想建一个自己的展馆,我问他们,展馆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展馆长什么样。接着他们告诉我,他们也不知道,但是不管怎样都不会有太多玻璃。于是我建了座平房,由柱子支撑着房顶,墙不受重,我们用华丽的大理石和不同材料的反光玻璃,用透明的、不透明的和哑光玻璃,让空间灵动”

——密斯 

“上帝在细节之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巴塞罗那馆,就能深刻地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在这个展馆之中,地板、玻璃、墙以及所有的自然因素都完美地融合,并形成一种惊艳的艺术效果。没有固定的一面墙,也没有必须要走的路线,你在其中,就与它一起变成展品的一部分。

“细节”在建筑师看来,是不同建筑元素之间的相遇。传统建筑师想办法将其连接,而密斯选择不加任何新的材料而通过一种新的空间完成。这也是密斯最被人所熟知的理论“少即是多”的体现。 “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less is more”,密斯对他的学生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

巴塞罗那馆内部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密斯不喜欢典型风格的著作,当他了解到可以使用经典材料和工业材料结合的时候让他十分兴奋,他开始重新思考建筑的真正可能性。

“对我来说,巴塞罗那的那个项目,是我人生中一个光明的时刻”

——密斯


02

重建 

巴塞罗那是一个时常被重建的城市,这是他自身的一部分,重建展馆是为了让巴塞罗那有一个密斯的作品。1950年,Oriol Bohigas写信给密斯问他是否愿意领导巴塞罗那馆的重建,密斯回答到他同意此次重建并愿意与所有需要的事务所合作。但他在一次回信中说:“你确定这是合适的时候来重建这个馆么?随着技术的改变以及小型建筑建设水平的提高,或许我们应该创建一个新的项目,而不是用同样的展馆。”当询问到支付的费用时,密斯说:“不,什么都不用,我已经做好要为你们付出代价的准备了。”

密斯的回信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西班牙在1975年结束了长达36年的弗朗哥专制统治之后,贫困与饥饿依旧包裹着他们。在那时,可能没有人知道巴塞罗那在哪。但在如此糟糕的时期,每一个推动文化发展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为同一个想法所感染驱动,即使拥有不同想法的人也都和谐共处,他们都相信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或废除一种专制的政治系统,为一个已经处于停滞状态或在非增长状态持续很多年的城市提供价值。 

“我很荣幸能参与进去(巴塞罗那馆的重建),尽管我只是负责开幕,来向官方解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解决居民们正在遭受的贫困和饥饿问题与建立一个世界闻名却不被我们尊重的建筑同样重要。”

——Oriol Bohigas(巴塞罗那市议会首席建筑师1980-84)

1984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罗那馆开始重建。

重建的过程十分困难,在1947年密斯已经流离失所数十年,后成为美国公民。又因为二战刚刚结束和政治上的一些问题,平面图都留在了德国东部。现存的图纸很少,原始平面图不到几十张,受损程度也十分严重。 Ignasi de Solà Morales 、Fernando Ramos和Cristian Cirici 组成了巴塞罗那馆重建团队,坚持完成了这项任务。 

重建后的巴塞罗那馆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我第一次去巴塞罗那是在巴塞罗那馆重建两年之后,我当然是会去巴塞罗那馆的,但当时我是很矛盾的,因为我教条性地反对把已经不存在的建筑重建,我认为重建的建筑就是一个复制品或一个仿品,再无更多意义,但当看到它时,亲临其境,又觉得它是如此超凡,是一种强烈的体验,而且像电影中的彩色印片法。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在我们本不应该体验到的著名建筑中,已经准备好为我这种教条性的厌恶重建,作出例外。”

——Barry Bergdoll (MoMa馆策展人、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


03

关于莉莉·瑞希

莉莉·瑞希(Lilly Reich),1885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是一位现代主义设计师。她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曾与密斯密切合作十余年。

 莉莉·瑞希(Lilly Reich)

1908年,莉莉·瑞希去维也纳为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组成的视觉艺术制作公司“Josef Hoffmann”工作。1911年她回到柏林,开始设计家具和衣服,也在这个时期做过橱窗装饰。1920年,莉莉成为首位被选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女性。1924年到1926年,她在法兰克福的贸易博览会办公室工作,负责组织和设计交易会。正是在那里,她遇到了密斯,两人在许多项目上合作。1929年,密斯在那巴塞罗那设计了他举世闻名的展馆,莉莉正是展馆设计的艺术总监。1932年,莉莉应密斯之邀,到包豪斯任教,并指导室内设计工作坊。1933年后不久,包豪斯被纳粹关闭,二战后,她在大学教书,时间不长就因病辞职。1947年,逝世于柏林。

巴塞罗那馆内部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莉莉·瑞希是一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Cristian Cirici

“历史学家等很久都没有接受或尝试去研究莉莉·瑞希的贡献,显然,因为她是一名女性。”——Barry Bergdoll

“莉莉·瑞希对密斯作品的影响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回答,因为我们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我认为有很大影响,这些丰富的色彩和材料都可能是由她引入的。”——Fritz Neumeyer

“建筑文化中明显存在强烈的性别歧视,我认为即使是在今天,歧视依旧存在,何况在20世纪了。最后,我想说的是,密斯在对莉莉·瑞希或其他合作者的贡献表达感谢的时候并不那么慷慨,尤其是忽略了莉莉·瑞希。”——Martino Stierli

我宁愿没有旗帜的游行

密斯的作品完全的放弃了传统建筑风格手法,在传统建筑上常见到严谨的装饰花纹,局部的修饰在密斯的作品中都不存在,他使用的是是一种建筑以功能为主,带有强烈理性风格的现代建筑手法。

范斯沃斯住宅 

©http://www.treemode.com/case/1729

西格拉姆大厦  ©http://hanshilin.com/tutorials/making-of/the-seagram-building/

吐根哈特住宅  ©http://giantarchi.blog.163.com/blog/static/24074703420149261531425/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e4bf7c90102ww0y.html


04

导演采访

UED:拍这个纪录片的源起是什么?什么样的机遇让您参与到当中?

夏巍:这部纪录片有两个导演,我和我的合伙人,每当密斯馆组织一些活动的时候或者有密斯奖的入围建筑作品,我们都会去拍摄,已经跟密斯基金会合作了快十年了。三年前开始我们有了一个拍关于建筑纪录片的想法,后来决定拍一部关于密斯馆的纪录片,因为我和我的合伙人不是建筑师,我们一直不能明白那么小的一个建筑为什么会对于建筑历史那么重要,于是我们跟基金会的经理一起决定拍这部纪录片来解释这个问题。

UED:在这个纪录片当中主要是想呈现哪些内容?

夏巍:我们希望这部纪录片不只是针对学建筑的人,于是我们借这个建筑构建一个平台来讨论艺术,感受艺术,密斯对我们来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通过这个纪录片去了解一下这位艺术家,了解他的想法,以及他是怎么能做出对那个时代来说如此奇怪的一个作品,独一无二的一个作品。

UED:这是一部关于密斯个人的纪录片么?

夏巍:对密斯当然是有关注,但我认为更多是关于艺术,可能不同的人看了以后有不同的想法,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是讨论艺术感受,艺术家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创作以及释放他们思想的自由。密斯按照那些我们采访的专家来说,就是一个很自由的建筑师,他的想法没有被风格固定,他是自由的。

UED:有人说巴塞罗那德国馆里面只有一个展品就是这座建筑,只是站在他面前静静感受就可以了。

夏巍:对,我完全同意。我不知道你去过没有,但是你如果去的话,最好是早上9点,那个时候没有人,对面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是空的,你站在离密斯馆可能一百米或者五十米的地方,坐在长凳上看着它,肯定能发现它是一个很特别的雕塑,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个雕塑,你先从那看,然后慢慢靠近它,十点开门进去的时候,就感觉你是一个人站在里面,走在密斯馆里是一种感觉,一种你在别的建筑里感受不到的东西。

巴塞罗那馆内部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UED: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里建筑不同的光影,以及不同参与的人群等,有没有带给您特别的感受呢?

夏巍:这个建筑的一个特点是,阳光一直照着它,一年四季的阳光都不一样,上午的阳光跟下午的阳光也不一样,我们拍了密斯馆很多次,每次都可以发现一个新的阳光效果,比如阳光在中午十二点的时候照在玻璃上,那个效果只有在那个时候有,过了一个小时之后就消失了,第二天也有,但是过了六个月就没有了,因为是夏天。

所以,这是一个灵活的建筑,是一个随时在变动的建筑,随时会给你的摄像机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是一个让我觉得很舒服的过程,这个纪录片拍的很轻松,我们就住在巴塞罗那,我们去一天待八个小时或者四个小时,第二天再去,再待三五个小时,慢慢的去观察那些,有很丰富的时间去感受这个建筑的变化,拍了夏天,也拍了冬天,光影是一直不断在变化的。

UED:从拍摄的角度,关于影片的思路是否有一个固定的策划?

夏巍:这部纪录片只有一个移动的镜头,就是我们去纽约拍西格拉姆大厦,一开始是一个大理石的镜头,然后镜头移到右边,就会发现其实我们不在密斯馆而在纽约,除此之外其他的镜头都是固定的,因为我们觉得固定镜头就是适合这个建筑的语言。简单来说有两种镜头,一种镜头是我们对一些专家的采访,还有一些镜头是更抽象的,我们找不一样的角度,找那些可能在参观它的时候不会发现的具有艺术感的细节。

UED: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没有那些这种类型纪录片中可能会的很多镜头,比如关于建筑中不同人来参与以及很多热热闹闹的镜头,都是一些看着很安静、很接地气的画面,您是否也想刻意营造这种效果?

夏巍:因为这个建筑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安静的,稳定的,放松的。我们在采访一位专家的时候他说“你一进入这个楼,好像节奏都是放慢的,你的生活节奏都是放慢的,在密斯馆以外是一个节奏,密斯馆以内是另外一个节奏,是慢的。”

巴塞罗那馆内部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UED:您是和密斯基金会合作之后才接触到建筑类的影片吗?

夏巍:是,我本来对建筑学一点兴趣都没有,从不注意建筑这方面的艺术,但现在接触了这些时间,对建筑特别感兴趣,现在虽然依旧只懂皮毛,但可以说能感受建筑的艺术感了。

UED:那么在您这段时间制作过程中包括接触建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者说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夏巍:其实这个纪录片拍的很顺利,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跟基金会的关系很好。第二个是因为虽然我们也去了纽约,但基本上80%的镜头都在密斯馆拍的,那个空间是很在那儿拍很轻松很舒服的,也不赶时间,我们没有必要规定哪天拍完,所以真的很轻松。

最大的麻烦肯定是剪辑的过程,因为纪录片的长度要限制一个小时,我们觉得超过一个小时会太多,不想让观众觉得无聊。所以我们在剪辑的时候要去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这是最可惜的地方,因为有一些部分我们特别喜欢。

UED:在中国有什么感兴趣的建筑吗?有想要拍的吗?

夏巍:其实我不太了解,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跟中国的古代有关系的那种建筑,还有四合院,我不太了解现在中国的现代建筑,也不会说具体哪个,但是我知道有一些建筑师是把古代的韵味和形状放在现代建筑里面,我最喜欢那种。

UED:从您自身的角度和兴趣来说,您想用什么样的手法表现拍摄内容?

夏巍:我觉得如果说镜头方面,拍一个建筑的时候,有一个概念是一定要保持的,就是关于建筑不同空间的结合。在视觉上,要让观众理解内部空间是什么结构,让观众有一个清楚的整体空间上的感觉。

在听觉上,一个建筑里面的声音如果能花一点时间去采集,在每一个空间都录,我觉得也对表达这个建筑很重要。

还有一个是触觉,你要用镜头来表现建筑的质感,拍这个建筑的细节,这样可以让人感觉到整个建筑的触觉。

还有它的功能,比如说是一个医院,你要拍人在里面做什么,建筑不要是空的,要表现它的用处。一般我们还喜欢采访在这个建筑里的人他们的感受。

石灰华墙壁 © 《聚焦密斯 - MIES ON SCENE》

UED:今后还准备拍摄哪方面的题材?

夏巍:很多人像我们以前一样觉得普通人跟建筑没有什么关系,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建筑,但是建筑很重要,因为我们住在建筑里,我们的生活全部围绕建筑。所以我现在想深入了解一下,理解这些建筑。然后拍摄关于普通人跟建筑的关系,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但是很感兴趣。


0条评论
UED城市环境设计 UED城市环境设计

作者:哪吒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