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刘家琨:最后,还是决定“跳进河里”

临时杂志 临时杂志

作者:临时工
原文链接

“先来后到”是《临时》己亥猪年的专访计划。

“先来”重在追寻前辈建筑师真实的思想根源。

“后到”呈现的是后辈建筑师此时的所想所做。


“先来”第四期嘉宾:刘家琨

别问路在何方。


临时工当初决定从文学转向建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刘家琨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也不能非常准确地回答,因为做这样一个决定并非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一个是89年后我开始觉得写作苍白无力;另外也和我学过建筑有关,我刚开始对建筑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没找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93年我参加同学汤桦的展览,看了后觉得建筑还是可以表现点什么的,还是有点意思。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变了就变了,并不是思前想后的,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后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找很多原因。最概括和偷懒的一句话就是:生活自己会找到方向


临时工写小说的时候会用什么方式来描写和观察“人”?

刘家琨观察的不光是人啦,“观察力”是写作必备的基本素质,甚至需要一些天赋和兴趣。我写小说是从现代小说起步的,所以未必要从人物开始。我写作的方式更倾向于像“寓言”,但是对人物的观察就是基于你的兴趣。人作为一个生动的生命,那种观察是自然而然的。


临时工早期写的小说《英雄》里的“半只鸡”被塑造成了一个厌世英雄,想要表达什么?

刘家琨那个几乎就是一个寓言了,其实就是一种状态吧。就是“反英雄”嘛,荒诞感。养鸡这个事情是我自己的童年经历,但写成那样子是一个总体的感受,包括那些年,包括我们下农村,包括那个时代,因为虚构嘛,肯定会把多种元素混合在一起。但是想表达的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感受和自己的态度。


临时工写小说是为了纯粹地表达自我吗?

刘家琨是啊,是要表达自我。但写小说就是写小说,写小说就是虚构,虽然它和你的生命有关系,但也不是一个宣言。你进入了那个写作,就要完成那个写作,它不是写日记,对作品自身的要求是高于个人的,不然就低级了。


临时工相较于写小说的理想化,做建筑是更现实和麻烦的吧?

刘家琨我觉得写作是比较自由的事情,你一个人一支笔就可以做,加上你的思考和观察。建筑要动用社会资源,完全是一个投入现实的事。一个好像站在河岸上观察现实,一个好像要跳到河里边去,是两件很不同的事情。建筑这个古老的行业,还是有它的底气和吸引力。学过建筑,你可能看待世界的状态会不一样,就像学过自行车,你很多年不骑也不会忘。所以恰好是这样:就在自己的状态比较困惑的口儿上,又看见建筑的意义,所以就转回来了。


少放盐,别太咸。


临时工您说过在建筑创作中试图消除“自我”。如何看待“自我”?

刘家琨其实是某种努力吧。你能消除“自我”吗?你根本就办不到。因为这事是你自己在做,它怎么可能没有你的痕迹呢?那么既然“自我”这么有保障,而且“过于”有保障,你是不是努一努力,让自己更开阔一些?所以它并不是必须要达到的条件。你太自我,其实对社会总体的理解是会比较扁平的,这是某种弊病。所以我说的“消除自我”其实是消除不了的。为甲方考虑是应该的,你表达自我是自然会在那儿的,并不是我和你说了“这堆”然后我就没有“那堆”,也许我“那堆”太多了,所以要这么提一下。


临时工这种态度会依据项目来调整吗?比如政府的项目“那堆”少些,朋友的就多一些?

刘家琨没有没有,我并不能把“自我”放在这儿,掰一小块儿出来。我不可能那样做。其实有点像说:“哎你别太咸了!”那不是说不放盐。这只是一个提醒。也许背后的原因反而是“自我”太强了,而且它不可避免。


临时工日常生活里是不是会对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很敏感?

刘家琨无非就是性格而已,或者就是情商嘛。也有很不敏感的时候,人也不是前后都是一贯和均匀的那种状态。我就是会告诫自己多考虑一下别人。


临时工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浅了,您觉得“朋友”是什么?

刘家琨我可能艺术圈和文学圈的朋友比建筑圈的朋友还要多。一个是年轻的时候本来就多;另外,你从同一个行业里的人里受不到很多启发,其实谁说那点儿事儿谁都知道,就没什么意思。和不是建筑师的朋友在一起你老聊建筑,过一阵儿你就没朋友了。谁老听你那些?很乏味嘛,谁跟你玩儿。你和一帮诗人聊建筑,那不挺傻的么?没有什么目的性,就是正常交往。一个诗人就在干这事,他的反应和状态就是那样,或者一个艺术家他关注的东西或者做人的态度就是那样。不是我说:“哎,今天你说说画画儿吧”。不是这样的,它就是很自然和真实的交往。朋友就是互为营养的生态:在树林里,一个动物不必了解食物链,它就在生态里面,本能地反应就行了


临时工今天的建筑师一定要讨好业主、媒体和大众吗?如果业主明确提出“网红”效应的需求该如何回应?

刘家琨“网红”不坏啊,它就是技巧性地引起屏幕关注,这是时代性。我做了苏州的博物馆,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开始以为每天接待800人就不错了,洗手间什么的都按那个配置,结果现在每天接待8000人,它就“网红”了。小红书啊,抖音啊,都在那儿弄。我没觉得这是坏事情,通常现场好看了照片还是好看。我还没有碰到一个需要牺牲建筑的本体性去迎合“屏幕”的问题,它没有造成我的困扰。反正你也不会故意做得不好看,就答应下来。甲方说:“要网红!”你就说:“好!”,都是一顺风儿的嘛。


临时工项目出现问题时如何应对甲方的负面情绪?会产生自我怀疑吗?

刘家琨火儿太大就先不要说,凉一下儿呗。反正你也吵不过他,不是甲方么。也不要怀疑自己,认一个“好”就行嘛,也不能都是你的好。有些甲方见多识广,常识很扎实的。不能觉得甲方就是不懂的一方,你就是懂的一方,不懂的发脾气了,你懂的让他一下,并不是这样的。你可能会从他那儿学到很多东西。面对一个很好的风景,人家说我要一个开阔的视野,那不是对的么?你要是拧着劲儿非要弄一堵墙未必是你对。甲方就是合同关系,写了个“甲方”,建筑师就总把“甲方”给妖魔化了,实际上就是具体的人嘛。建筑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职业,满足别人的理想,同时满足自己的理想。

青年时期的刘家琨

与其做“斜杠青年”,不如做行业顶尖。

临时工现在很多建筑师都热衷于“跨界”,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刘家琨虽然别人也认为我是“跨界”,我其实不是的。因为我在写作的时候就没做建筑,我要做建筑的时候就不写。我更相信的是非常专业的人合在一起的那种“跨界”,而不是一个人弄这个弄那个。你把一件事情做好都不容易,你还要做好几件事?当然可以这么做,但是做出来可能水平就比较低嘛。那是低层次的融合:混一锅菜,原料都不是最好的。我不想当一个建筑师兼二流艺术家。随便什么行业你要做好,你就要专注于它,你才会成为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然后你再和另一个行业顶尖的人合作。我觉得西方的这种合作比较多。在中国很容易变成“斜杠青年”,那吹拉弹唱的,有点像工会积极分子。我觉得很难做到很高的水准。“跨界”当然是现在很热门的话题,但是我更希望不同界的专业合作,而不是自己啥都做。


临时工更享受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感觉吗?

刘家琨对,我觉得那样会做得更好一些。你看街上卖东西的,专注于做鞋的肯定穿得舒服。又做鞋又做衣服又做帽子的,不是不可以,但肯定就没专注于做鞋的这个舒服。原理很简单啊,你要啥都会,别人怎么活?所以专注于一件事情自有它的价值。有本书叫《游艺黑白》,内容是一个钢琴家采访很多钢琴大师,我哪里知道钢琴的那些东西。但是人家在采访和回答中,表露出来的专业标准,会给你很多启发:哦,他们的顶尖人物原来是这样思考和要求的。


临时工会觉得今天的年轻人对待工作的“专业性”差一些吗?

刘家琨现在的年轻人技能都很好,但是也有问题,比如他们都不太画草图。我们这儿的实习生和工作人员经常出的问题,就是只看见面前电脑屏幕上的“局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在屏幕范围内,没有整体的思维。还有一个是欠缺“尺度感”,我不知道是不是电脑带来的问题。像我们手工操作的话,方案阶段和构想阶段会更快,因为心里想到手上就有了。尺度这个事情也没法教,但是对建筑学至关重要。要有总体的感觉,不能只是面对屏幕上的线条。


卖孩子买猴儿?开心就好!

临时工刚开始成立个人工作室的时候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刘家琨没有,它能不能活下来我都不知道,是一个比较莽撞的状态。我当时只是觉得在设计院没意思,我都选择回来做建筑了,我就要按自己的方式干,不然就干脆不要。其实在那时候谁也估算不到以后会是什么样,如果我那么“精”的话,也许我就会像后来好多从国外回来的“有战略”的人一样,考虑到底在上海、北京还是深圳什么的。我就是想干这个事情,正好在这儿,就干起来了,它的死活也不知道。很多人也不会觉得我会“活”到现在呀。我从设计院出来,他们都觉得一两年就撞得头破血流就会回去了。


临时工出来“独立”的都是没想清楚的吧?

刘家琨想清楚了谁还敢出来啊?就是你内在的一些动力,驱使你想不清楚就出来了。你也没法儿想清楚,这个世界你哪里能想清楚?做了很多计划,出门儿就被车给撞了一下。你哪里想得清楚?你愿意做什么?这条命是你自己的嘛,什么让你快乐,什么在驱动你,清晰地在驱动你和下意识地在驱动你,我觉得就够了,反正也想不清楚。


临时工会觉得现在的人想法太功利了吗?

刘家琨对,很现实。人算不如天算,哪里想得清楚?你现在愿意干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情对你吸引力大就干呗。也许现在年轻人没有我们那么“横”吧,有太多现实的考虑。建筑又苦又累,不是什么好活儿,你要是想挣钱的话卖瓷砖能好些,利润比较高。但你不就是喜欢干这活儿么,肯定它有吸引你的地方。以前像我们这样是比较混沌的状态。现在的人“表格”画得多清楚,怎样比较划算,干了这个会影响那个,什么什么的。


临时工很多年轻人会有得到别人认同的焦虑,您的建议是什么?

刘家琨你急也没用啊。谁都会有,干半天事,想让别人认同。但是别人是别人对吗?你也没有办法,那只好还是首先要自己认同嘛。如果自己都不认同,那别人很认同你还更惨呢。你们条件还是好很多,但是,缺乏了一种……可能社会变得现实了吧,你要是说好多年轻人是因为生活的压力不敢出来我也不信,只是社会的横向比较对你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你要是认这个当然很紧张嘛,要是不认这个那就没事儿。社会的状态是这样,好像如果不这样就人生失败一样。看你自己人生的标准吧。要是说失败,我们失败了多少年?一直到现在都挺失败的。如果不把自己放在那种标准里,我卖孩子买猴儿,我愿意,我玩儿


临时工所以不用想太多,坚持下去就好了是吗?

刘家琨你们都应该是已经上了船的。反正就是这样,你也想不清楚,就往前走呗。我也不叫它“坚持”,“坚持”这事儿也没劲,好像是为了一个目标,忍受现在的所有不愉快一样。我觉得你们就应该是愉快的,干这个愉快就干下去,在某个时刻它就会穿越过去,你也就没啥回头路了。


临时工会觉得天分很重要吗?如果有人很喜欢建筑但是缺少天分您会如何建议?

刘家琨天分当然重要,天分很划算,就是生而知之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慢慢就会把天分给激发出来。说到底你为什么会一直有兴趣呢?可能其中就有一个天分的“蛋”在那儿,顺着去做,那颗蛋有可能慢慢地就被孵化了。还是快乐比较重要,如果旁边的同学一上午弄出来,你一学期弄不出来,慢慢你就不快乐了嘛,自然就没兴趣了。为什么会对一个东西有兴趣谁也说不清楚,其实挺幸运的。好奇心是我整体的一个支撑,不然就没什么愿望了。


临时工现在每天都很快乐吗?

刘家琨也没有,都是一堆破事儿,不会很快乐。建筑师永远生活在挫折感之中:做错了啊、没做到位啊、自己没想好啊……永远生活在烦恼当中。但你就在干这行,你得认,这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啥都不干了,在家呆着会无聊啊。要是哪天觉得还是无聊好一些,你就去无聊好了。保持体力、保持状态都不如保持乐趣困难。


人物介绍

刘家琨的建筑实践关注社会现实、尊重地域文脉、融入现场环境、提炼民间技艺,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试图带着现实感解决当代建筑事宜。他保持着对中国多重传统开放的视野,怀着在现代和传统间取得兼容的信念,刘家琨致力于将东方的文化内涵转译成当代的建筑语言。他的设计作品体现了当代建筑理念和对传统的精神继承,传达出中国当代建筑罕见的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交融激荡的卓越品质。他始终秉持着对满足人们需求的纯粹信念,不断探究建筑中的适宜技术。他的许多作品阐明了中国民众公共生活与城市文化空间相互交织的关系。

刘家琨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等众多国际展览,并担任英国伦敦蛇形美术馆2018位于北京的首个国际展亭委任项目的设计师,多次在中外重要国际期刊出版。曾获得建筑实录中国奖、亚洲建协荣誉奖、远东建筑奖、WAN世界建筑新闻奖2017: Best in Asia / PAC等多个重要奖项,并应邀在法国巴黎建筑与遗产城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巴黎夏佑宫等多所院校及机构开办讲座。

西村大院 ©陈忱

胡慧姗纪念馆 ©家琨建筑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室内)©家琨建筑

* 照片版权由家琨建筑授权使用。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临时杂志》所有,

  如需转载请获得授权。

  “非建筑杂志。”

3条评论
BigBoy 2019-08-10 15:27:38 回复 0

家琨老师很久没新作品了吧,期待

小新
小新 2019-08-09 15:07:59 回复 0

真实

张琳惠
张琳惠 2019-08-08 17:39:10 回复 0

好可爱

临时杂志 临时杂志

作者:临时工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