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社区合辑 / 致逸设计

重构城市记忆与大众情感体验的连接。

GIF头图.gif

“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办法,其中那种能向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叫作建筑。”

—路易斯·巴拉甘

放眼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慢慢由“增量新建”阶段过渡到“存量改造”阶段,如何从外延式的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如何回归人居的本质,连接大众日常化的行为与情感体验?

未标题-1.jpg

本期专题甄选新一线城市中那些重视城市记忆与大众情感体验的社区系列,这些作品提倡以“建筑、室内、景观的有机渗透”为设计初衷,将公众的日常行为融会贯通,重构在地性的人居空间,塑造了开放的、多元的、面向当代城市的体验式场所,探讨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于不同的城市更新进程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高密度集群社区的"隔空对话"——温州万科时代中心

IMG_7315.JPG

在高密度城市集群土地之中,温州时代中心寻求超高层建筑的使用效率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平衡,通过人为的将整体地块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地面空间还给公众,与城市街道、广场、水岸以及周边公园无缝连接。

IMG_7316.JPG

▲ 轴测剖透视

IMG_7317.JPG

▲ 总平面图

项目处于城市轴线与鸥江的交汇处,是城市沿江界面的重要组成。设计充分考量整座城市的天际线,为城市界面注入了活力,最大化自然景观与公共资源。

IMG_7318.JPG

▲ 方案草图与模型

IMG_7319.JPG

▲ 沿滨江城市天际线

 在用地规模的局限下,为了争取最开阔的活动空间,设计尽可能采取首层架空的形式;为了进一步确保人们在进入空间活动的舒适度,架空层的层高提高至9.9m。但随之而来的是结构技术层面的挑战,为此建筑设计方与结构设计方紧密协调配合,最终实现了这一构想,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超高层建筑所带来的压迫感。

未标题-2.jpg

IMG_7322.JPG

在市中心"种下一片森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无锡万科翡翠东方

IMG_7327.JPG

IMG_7328.JPG

从恢弘堂皇的社区中心大门开始,各类人群动线沿着景观中轴的归家路径不断延展;伴随下沉式庭院,一侧为光影变幻的城市廊道,其间31个标准玻璃模块围合的弧形曲面,将宅间公园景观渗透浸入;最终直抵林木掩映的社区森林,延续整条中央绿轴。

IMG_7329.JPG

▲ 定型案鸟瞰图

IMG_7330.JPG

▲ 轴测图

IMG_7331.JPG

▲ 城市客厅鸟瞰实景

一层建筑体量架空,将城市客厅悬浮起来,打破常规的建筑边界感,为身处在其中的人们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于花园中造房子”,消除巨大的建筑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将户外景观与生活场景浸入式的融汇其中。

IMG_7332.JPG

▲ 为使得绿化轴线最大程度的延续,城市客厅架空体量跨度最长25.7米,最短22.4米

IMG_7333.JPG

IMG_7334.JPG

IMG_7335.JPG

IMG_7336.JPG

IMG_7337.JPG

IMG_7338.JPG

IMG_7339.JPG

IMG_7340.JPG

▲ 轴测图


公园里那座“无感”的图书馆——合肥中央智慧公园图书馆

IMG_7341.JPG

淝河片区作为合肥市东部新中心的重点开发区域,这里的城市土地开发量在近年来显著增加,人口流量也急剧导入。中央智慧公园是整个区域规模最大的城市绿地,图书馆空间则承接着建筑与景观的纽带效应。在这样的城市空间差异下,再庞大的建筑也不足以平衡景观带给人们的舒适体验。由此,图书馆以“无边界”的空间体验感为出发点,建筑依附于景观而存在,释放更多的城市共享空间。

IMG_7342.JPG

▲ 项目所在场地的周边环境关系

IMG_7343.JPG

▲ 图书馆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生活场景

也许深处其中的人们未必发觉究竟是伫立在室内还是户外,但却能在这里相互交流,产生更多的社交活动。大量的“灰空间”消隐建筑的边界,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暧昧的场所”,成为城市中的人们可以体验不同活动的空间,也激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更多互动可能性。

IMG_7344.JPG

IMG_7345.JPG

IMG_7346.JPG

IMG_7347.JPG

IMG_7348.JPG

IMG_7349.JPG

IMG_7350.JPG

"看与被看",都是这条折叠的步道说了算——温州万科翡翠心湖

IMG_7351.JPG

面向开阔的河面与滨湖公园的自然景观,一条折叠的蜿蜒步道从城市街道过渡到翡翠心湖的社区中心。从架空层再延伸至二层景观连廊,人们可以在公园古树旁休憩,也能从远处交错看到行走的人们,抑或在外延的生活台地上感受城市的喧嚣与花园社区的静谧,甚至遇到街坊邻里在此攀谈畅聊。这便是一条折叠蜿蜒的城市生活共享之路。

IMG_7352.JPG

▲ 开放步道的立面示意

地处鹿城会昌河畔,社区中心似乎找到了建筑与河道、绿地等自然景观的相处之道:保留原有的植被并升级古树周围空间,创造人们驻足停留的休憩场所,向滨水区开放,向自然景观的活力空间打开。

IMG_7353.JPG

▲ 对建筑旁的古树进行保留

IMG_7354.JPG

▲ 社区中心与古树的关系

IMG_7355.JPG

IMG_7356.JPG

IMG_7357.JPG

IMG_7358.JPG

IMG_7359.JPG

难以忘记的几株百年老槐树——宁波万科槐树路256号

IMG_7360.JPG

槐树路,一条因百年槐树得名的街道,其所在宁波三江口岸的重要位置毗邻着中国最早的外滩,这里目睹城市的过往,也等待新生。保留并延续这里的自然元素成为艺术馆设计与场地关系的核心关键。

IMG_7361.JPG

▲ 建筑空间与滨江带城市界面的关系

IMG_7362.JPG

▲ 艺术馆与老槐树的场地关系

清晨,沿滨江步道健身散步的达人途经此地,老槐树掩映下的艺术馆圆拱墙显得格外别致;下午茶时光,穿梭于城市核心区的上班族到访此地,沿着滨江带以曲折的人行路径,走进艺术馆的中心庭院,步移景异中感受纯净的建筑、树影中的光影……

IMG_7363.JPG

▲ 总体鸟瞰效果图

IMG_7364.JPG

IMG_7365.JPG

IMG_7366.JPG

IMG_7367.JPG

IMG_7368.JPG

城市橱窗的戏剧化表情——杭州银城云谷天境

IMG_7369.JPG

途径杭州紫金港枢纽区,不远处几栋形似“魔方”的高层建筑物引起了过往人群的注意,近距离一探究竟发现这里别有一番景象。“窗框景”,定格一幅幅别样的生活场景,串联一段段有趣的城市故事,充满着希区柯克式的戏剧张力。

IMG_7370.JPG

IMG_7371.JPG

▲ 鸟瞰与街景效果图

IMG_7372.JPG

▲ 立面概念与过程研究

建筑以几何方块为结构基础,像素化切分成的几何单元,再组合拼贴成具有韵律感的橱窗式界面,映射多种生活场景的并置发生。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样的空间场所搭配铜色系铝板与印花玻璃的材质,呈现出富有雕塑感的建筑表情。

IMG_7373.JPG

IMG_7374.JPG

▲ 建筑立面元素解构

IMG_7375.JPG

IMG_7376.JPG

IMG_7377.JPG

“有温度”的社区合辑 / 致逸设计

“有温度”的社区合辑 / 致逸设计

“有温度”的社区合辑 / 致逸设计

“有温度”的社区合辑 / 致逸设计

不同的设计理念促成不同的城市格局,有机的建筑空间本身便会自发地生长演变。它们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凝聚了有关地域和情感共鸣的因子,久远的历史和现世的当下,让其中的生活者感受舒适与自由。

(0)
上一篇 2020-01-17 上午6:30
下一篇 2020-01-17 上午8:3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Dream--的头像
    Dream-- 2020-03-14 上午12:13

    根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