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普通农房的呵护性更新。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新建部分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西浜村鸟瞰

这座农房位于昆山市巴城镇西浜村,在2016年落成的西浜村昆曲学社东边,便是以微介入方式恢复乡村文化,乡愁乡貌的又一次重要探索。当年学社的建成,搭建了村民了解和熟知本土文化朝夕相处的文化媒介,小村中昆曲萦绕,来者驻步停留,研习玉山雅集。小建筑也和周边村民的生活紧密结合,互惠互助。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小桥与村庄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桥上看去

这座房子曾经是村民老顾的家(化名),也曾作为学社建设的临时指挥部。2017年,老顾要随子女进城居住,便搬走了。有人建议将老房拆除,设计团队坚决反对,在往来争辩中,有关领导亲自带队到北京,与我们协商小房子去留问题,最后,终于达成一致:保留老房子,改造后交给设计团队使用,以方便团队长期驻守当地乡村,为昆山的乡村建设发挥力量!

于是,这座小农房有了新的用途——乡村工作站,在昆曲学社旁兴建起来,由昆山城投公司负责投资建设。整个设计建造过程非常细致用心,尝试探索普通农房的加固改造策略。

c2 _工作站与学社_调整大小.jpg

△ 工作站与学社

首先,大家确立的原则就是主房不拆,保持乡村的风貌和肌理。这个决定从经济上说不算合理,因为房屋质量较差,空斗墙破损严重。加固的费用可能是新建的2~3倍,但是为了保留乡愁,让老顾的回忆还在;保护乡村机理,让村民认识到老房子的美;探索加固方法,寻找适合江南村落的更新方式,团队尽最大努力保护这栋岌岌可危的老房子。对房屋基础重新进行了混凝土灌注,对空斗墙,细心的开凿,灌注加固砂浆,外侧进行挂网砂浆加固。在楼面板和屋顶很多地方,不得不采用角钢对于开裂部分进行加固。房子的格局完全保持不变,楼上两间卧室,楼下一间卧室一间由原来客厅改造的图书室。保留的老房子满足了日后入住“新村民”的生活需要。

修复屋顶过程中,大家对拆开吊顶看到的木屋架赞不绝口,经过商议,施工队小心翼翼地将木屋架和草席子保留了下来,并确保日后可以安装回去。

为了保持老墙的机理,对已经快脱落的水泥墙皮的保护与加固,不仅是对房屋原本风貌的尊重,更加是对保护技术的研究和探索。现场在设计师和业主代表的紧密监督下,对开裂的缝儿小心剔除,然后补刷砂浆,对于起鼓的位置小心敲开,灌注粘接剂,整个修复过程如同修复一幅古画,细致入微,这也是整个团队对于乡村建设的基本态度:小心谨慎,细致入微。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保留的老房

d2_一层加固的角钢和楼板_调整大小.jpg

△ 一层加固的角钢和楼板

d3 _加固的楼梯_调整大小.jpg

△ 加固的楼梯

d4_二楼的卧室与老屋顶_调整大小.jpg

△ 二楼的卧室与老屋顶

其次,对于原本质量很差的附属用房,原来的厨房、杂物房等等,进行了新的规划。驻场团队需要较大的工作空间,于是采取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策略,将院落覆盖起来,为了减少大屋面对乡村机理的影响,采用了三处折叠的方式,化解大屋面的体量。同时为了诚实地表达新建部分,这个屋面采用了全新的钢结构和金属瓦,这一点和昆曲学社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手法。大屋顶的南侧保留了一处小小的院落,为了提高采光,采用了双层花砖墙。大屋顶的西侧是一个敞院儿,也是入口之处,此处是放农具的地方,亦可放置电动车或自行车,总之,房子的附属部门充分满足了“新村民们”生产的需要。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老墙与新建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小院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小院

e4_小院之外_调整大小.jpg

△ 小院之外

关于建筑的室内,完全是全新植入的设计方法,二楼的老走廊变成了工作台,新建的厨房上面是开沙龙的小剧场,而沙龙台阶的下面,是空调的出风口,竹匠们在竹地板上一个一个手工开凿了空调的出风口。新老房子的交界处清晰可见,见证着两栋建筑之间的有机生长。而整个设计再次把新项目织补到了新浜村的机理中,风景依旧如画,小桥偎依人家,原来几乎已经被放弃的老村子,再次注入了新的生命。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二楼的沙龙区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二楼的看台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工作区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讨论区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讨论区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一层的图书室

这是一次用心的农房改造,也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这种基于原有农房精细改造的策略表达了我们对乡村设计的一贯立场:首先要慢下来,昆曲学社2016年,乡村工作站2018年,景观修复一直在做,在这个小村子里的改造已经经历了5年多时间。其次要少一点,昆曲学社实际使用面积不足千平米,工作站三百多平米,乡村本来就小,不宜一下子改造太多或新建一大片,毕竟会造成肌理的破坏。最后是精心与细致,我们的乡村是祖辈一点点留下来的,弥足珍贵,应该像修补传世之宝一样细致的刻画:耐心而不是急躁,省钱而不是廉价,小微而不是好大,伴随而不是一时兴起……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真正地修复乡村,复兴乡土文化。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远眺阳澄湖

西浜村农房改造工程二期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鸭子经过

模型与图纸

23_模型照片_调整大小.jpg

△ 模型

25_一层平面图2.jpg

△ 一层平面图

26_二层平面图1.jpg

△ 二层平面图

28_G-A轴立面图.jpg

△ G-A轴立面图

32_a-g轴立面图.jpg

△ A-G轴立面图

31_1-5轴立面图.jpg

△ 1-5轴立面图

35_5-1轴立面图.jpg

△ 5-1轴立面图

11_1-1剖面图.jpg

△ 1-1剖面图

29_2-2剖面图.jpg

△ 2-2剖面图

30_3-3剖面图.jpg

△ 3-3剖面图

33_4-4剖面图.jpg

△ 4-4剖面图

34_5-5剖面图.jpg

△ 5-5剖面图

27_8-8剖面图.jpg

△ 8-8剖面图

037-reconstruction-of-a-farmhouse-in-xibang-village-china-by-china-architecture-design-research-group.gif

△ 分析图

项目信息

项目类型:社区建筑,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昆山,中国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面积:367 m²

项目年份:2019

摄影师:郭海鞍

设计团队:崔愷、郭海鞍、向刚、孟杰

景观设计:冯君、于然

室内配合:张林、陈萍、黄玉梅

室内单位:苏州金典铭筑装饰设计

施工单位:苏州国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昆山市华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加固单位:中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管理:高春吉、黄佳俊、董陈娟

(0)
上一篇 2020-05-09 上午8:30
下一篇 2020-05-11 上午6:3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金刚的头像
    金刚 2020-05-13 下午5:17

    太啰嗦了

  • fangfang funk的头像
    fangfang funk 2020-06-08 上午9:29

    图多就是啰嗦??

  • 若风的头像
    若风 2020-05-11 上午12:09

    挺干净的,挺好。就是不知道大天窗回不回比较热?

  • 程星的头像
    程星 2020-05-11 上午4:15

    室内规划还有很大优化的空间。

  • 古特基巴斯尼AJ的头像
    古特基巴斯尼AJ 2020-05-16 下午12:08

    只要肯花钱,茅草屋都能变皇宫

  • 下不来的头像
    下不来 2020-07-30 下午1:15

    大面积幕墙与原味乡土风情不冲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