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可能是《丹行道》这个节目上线后最好的一集

706550caly1fx8xdmv1dsj20zk0npn67.jpg

王珞丹和青山周平的对话可能是《丹行道》这个节目上线后最好的一集。

当然这个内容对于了解青山的人来说并不新鲜,因为在他所有访谈里,“家”一直都是他设计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所有媒体大肆宣传的重点。毕竟青山周平先生就是因为梦想改造家里的住宅开始声名大噪的。

所以在丹行道第七集里,建筑的解读弱了很多,更多的是电影式的叙述,一直在强调空间意义上的“家”,它营造的故事性比以前几期节目更强烈一些,而且青山周平这个日本人的背景,也让访谈有了一点戏剧性。

可以说,这一集完全是纯粹的文艺式短片,虽然卖弄情怀,但是比起之前那种普通人和建筑师两边都不讨好的方式,它更能让你在七分钟内了解青山周平这个建筑师最贴近普通人的地方。

 原视频内容:

72eb1945ly1fu4pr5qbcgj234022phe0.jpg

青山周平:我其实不太喜欢,被别人说我做得东西很像日本的东西,很日式。而我也没有办法,我是在日本那样的空间环境中长大,我的骨子里面,血里面有那种空间的感觉。我觉得那不是一个日本的东西,是我的东西。

青山周平:一般来说,房间内的走廊越少越好,但是我现在的很多项目里都有类似于街道的走道空间,把一个一个的空间串联起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最小的独立的一个空间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单独的空间,他们不会有好的关系。我也不是故意做成这样的(笑),做着做着就变成这样了(笑)。

王珞丹:我觉得你特别矛盾,你在做一个家的概念,但是你一定要两个人或三个人分开。就像我隔着窗户看到我爸妈在吵架,虽然我听不见,我就觉得好像还不错,不会影响到我,如果我们想吃饭,会在另外一个空间。

青山周平: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不是特别开放的一个人,偏向内向,这个空间就很像我自己。

cfc98651gy1fx8j0zzbjdj20u00jzadc.jpg

王珞丹:家的概念对我来说是家人在一起,可对你来说是?

青山周平:家就是归属感,我觉得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我的家。自己的家是我的家的一部分,工作室是我的家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地方,也可能是我的家的一部分。“有家人才有家”对我来说不一定是这样。

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的家。

王珞丹:建筑有时候本是为了客户建造的,实际上是倾注了你的情感和你对于这个世界的表达。这是你办法去隐藏的。你的建筑,能看出你对家是非常渴望的,可是你又在做一个又一个独立的空间。

青山周平:一般地日本家庭是,父亲在外面赚钱,母亲在家里照顾。我家是相反的,我父亲是建筑师,他在家里做朋友们介绍的一些小项目。他其实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建筑师,他的工作场景都在家里。

cfc98651gy1fx8j0zzhbrj20u00k0dhl.jpg

王珞丹:蜗牛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它的家就是它的壳。我觉得这世界上最孤单的就是蜗牛了。

青山周平:蜗居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表达那样一个房子。

王珞丹:你会想留一直在这个国家吗?

青山周平:最近没有回去的打算。但是等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或者是老了,最后一定会回去的,我一定会在日本终老的。

1542279283941359.jpg

c1c5a097ly1fx8xkj2sl9j20ug0fhnci.jpg

“年少时拼命想逃离,长大后却害怕回不去 。人生是条单行道。家,开始前行路上最柔软的地方,是回身就能感受到的光芒。”(王珞丹)


 访谈中的项目——北京白塔寺大杂院改造 

1_3B6A5888副本.jpg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胡同中的老宅,选择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区中生活。老城区变得越来越像是老年人的城市。如何让年轻人重新回到老城中生活,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希望在这个改造项目中,一方面尊重院落的原始空间格局,保留以前的空间特质。另一方面,将其改造成为适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这是街区更新及此类建筑改造项目应循的方向。

8_3B6A3824副本.jpg

概况

项目位于33片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阜成门内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占地约37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4.2万平方米,区域内约5600户,户籍人口约1.6万人,常住人口约1.3万人。在这个区域老龄人口占19%,外来流动人口近50%。将近807个院落,现存4000余幢建筑,房屋质量70%较差,是一片居住环境有待提升、建筑质量有待改善、文化功能有待梳理的历史街区。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18_3B6A5333副本.jpg

因此,在当前北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背景之下,众多建筑师用单体院落或单体建筑改造的项目作为触媒,紧密结合当地居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城市更新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2_Guest_Room_62.jpg

本项目是一个位于北京二环里胡同中的传统合院建筑改造项目,院落占地约250平方米,我们将曾经的破旧杂院改造为四合院民宿。结合业态要求,试图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空间中融入新时代的居住生活方式。

65_卫星图.jpg

院落位于一个Y字形路口,相对难得的可以看到完整的两个沿街立面,院墙可以较为完整的展现在人眼前,视觉上对院落整体有非常直观的感受。院内原本容纳了8户人家共同生活。为满足生活面积的需要,院内违章加建现象较为严重,形成了典型的大杂院格局,空间杂乱局促。因此,我们将院落中心位置的加建建筑拆除,还原出合院的原始格局。

19_3B6A6251副本.jpg

关于设计

入口进门首先是一条笔直的廊道,右侧是对公众开放的咖啡馆,廊道尽头是内院的大门。院内共设计6间客房,建筑面积与功能布局各不相同。其中最小的房间为20平方米,最大的房间为30平方米。其中3间是loft格局的小客房,另外3间为大客房。且在房间内部色调有所区分,3间客房为浅色调,3间客房为深色调。除客房外,其余室内空间均为公共空间,日常作为展览空间使用。

63_3B6A6173副本.jpg

拆除加建建筑后,6间客房及展览空间重新围合出一个方形庭院。在庭院南侧中心位置,我们使用拆除原有建筑而保留下来的旧青砖搭建了一座楼梯塔。顺“塔”盘旋而上,是展览空间的屋顶,经过结构加固之后作为屋顶露台。在大树的庇荫之下,近可俯瞰整座院落,远可眺望妙应寺白塔,而展现传统建筑群体魅力的连绵起伏的屋顶立面也尽在眼前。

69_轴测图.jpg

1. 解决老宅的痛点

建筑改造类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原始条件不足。大杂院改造同样如此。根据以下几个现状特点,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0_3B6A5954副本.jpg

问题A.  室内面积不足:根据设计任务要求,需要在有限条件下塑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采取竖向使用空间的方法,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局部下挖地面,并拆除原有天花吊顶,利用传统建筑的屋顶空间做成 loft 格局。

问题B.  采光通风不足:我们几乎为每间客房都设计了屋顶天窗,大幅度增加采光效果。根据冬季采暖保温需要,天窗选用双层玻璃(平面玻璃顶使用三层中空玻璃)来降低导热效应。并在房间立面,每个客房门侧都做了开启窗的设计,辅助通风。

52_Guest_Room_e4.jpg

问题C.  采暖保温不足:除了在玻璃的使用中选取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之外,我们将全部室内地面铺设了地暖,作为冬季的主要采暖措施。

问题D.  隔音不足:根据房屋现状情况,为每个房间的隔墙增加隔音材料,一定程度的解决了原本的砖墙隔音差的问题。

70_户型_Guest_Room_2.jpg

问题E.  卫生间搭建不规范:现状院中已有院厕,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将生活污水排至市政管网。现状宫门口二条胡同中的下水管道为雨污合流设计,如此夏季难免会有气味散发。我们在院内建造了标准的化粪池,将所有的卫生间内污水排至化粪池,经过处理后合格达标的生活污水,沿用原有管路排至胡同内市政管道中。

43_Guest_Room_d_3.jpg

2. 空间记忆的传承

这个项目的设计逻辑是在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着重对现状材料的发掘与再利用。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意外发现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跟随施工阶段的新的进展,设计也不断的变化发展,由此也可称为“没有逻辑的逻辑”。

13_3B6A5269副本.jpg

比如,将建筑的木结构脱漆处理之后,露出的原本的木色干净朴素,展现出古朴的气息,于是我们就保留了木结构的本色。在做地面基础和院内排水时,在现状地坪下约一米处挖出7块大约是清代的条石。我们选取其中4块作为客房与院门门口的踏步石阶,重新赋予了新的功能与使命。

62_IMB_1S4sGw.jpg

原有建筑的旧的窗框我们予以保留,在不同的房间中重新组织利用,处处可见这座院落旧时的生活气息。

予以保留的还有大量的旧的青砖,具有几十年至上百年不等的历史。我们使用这些老青砖搭建成庭院内中心位置的楼梯塔,其间点缀嵌入现代材料玻璃砖,这座“塔”就连接了院落的过去与未来,是空间记忆的传承。拆除的虽然是违章加建的建筑,但也是整个院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更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29_3B6A6008副本.jpg

3. 私密性与开放性

院落与城市的关系:

传统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一种较为私密的居住空间。杂院的居住特点是相对开放的,这种开放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中,可以实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与居住私密空间之中,建立一个可进行交流的、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间。

26_Reception_Cafe_2.jpg

我们将入口处的房间设计为咖啡馆,同时为内院的民宿部分提供接待功能。院落主入口采取向胡同开敞的设计,使廊道连同咖啡馆变成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咖啡馆内仅有一张大桌子,民宿内的住客使用早餐时,当地的客人也可以来喝咖啡,大家一起坐在同一张桌前进行交流。

展览空间位于内院,可分时段对公众开放,也增加了院落与城市的交流。

客房与客房的关系:

在传统的星级酒店中,客房部分通常统一设计为彼此封闭的环境。我们想要打破这种封闭的氛围,所以在房间立面设计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并将客房内看书、座谈等相对公共的功能区布置在窗边。这样除了增加采光,不同客房的客人可以互相看到彼此,进行某种程度的交流。而在房间内侧或墙体后面,安排了就寝空间、卫生间和浴室,保证了生活的私密性。

24_Reception_Cafe4.jpg

4.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胡同的居住环境特点,是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座合院分为6间客房,各自分室而居。我们尽力为每个独立的房间都营造出自然环境或是赋予自然环境的体验。1、2号房将一角的屋顶改造为玻璃屋顶,并种植绿色植物。在室内可时刻感受自然光线变化,营造室外庭院的氛围。5、6号房分别拥有真正的室外庭院,是属于客房独享的室外空间。

28_Gallery.jpg

在胡同里,“树”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互动。夏日炎炎,阳光被大树繁茂的枝叶遮挡在外,留下一隅阴凉。冬天树叶凋零,阳光穿过枝桠洒落院里,温暖明亮。人和树的关系是有机的。因此,院落内保留了一棵数十年的老槐树,延续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也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的互动。

38_Guest_Room_B1.jpg

以往一些四合院的改造,更多注重在建筑外观的更新和建筑质量的提升。但在老街区里,在胡同中,四合院建筑的改造不应仅仅停留在外观符号性的重塑,更重要的是保留生活的体验。和树一起生活的体验、在庭院生活的体验、开放的生活体验、和城市结合的生活体验……以及每个角落里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这些在外观看不到的部分,是四合院最独特的文化记忆。

36_Guest_Room_B2.jpg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王珞丹对话青山周平,建筑师家在何处?

(0)
上一篇 2018-11-16 上午7:00
下一篇 2018-11-17 上午9: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漪濋的头像
    漪濋 2018-11-16 上午11:07

    我觉得逻辑性欠缺,很多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说的有点乱,很一般的感觉。

  • 五岳祥云的头像
    五岳祥云 2020-04-29 下午9:01

    青砖还是红砖?这是一个问题......

  • 比斯利的头像
    比斯利 2018-11-16 上午8:50

    对建筑的解读过少,老是情感叙述,对话缺少深度,想告诉我们什么?倒不如对讲些我们不知道的青山周平,每期都是这样,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