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插入城市”、“立即城市”、“行走城市”都是些什么?你听说过建筑电讯学派吗?

建筑1512 建筑1512

作者:ARCHI 1512
原文链接

Architettore chiamerò io colui, il quale saprà con certa, e maravigliosa ragione, e regola, sì con la mente, e con lo animo divisare.

能够以思想和创造确定美好艺术方法,以达到设计的人,我称他为建筑师。Leon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  

建筑电讯学派Archigram,1960-1974)1960年以彼得·库克(Peter Cook)为核心,在英国形成的一个前卫的建筑组织,主要成员都学习于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London),包括沃伦.查克( Warren Chalk)、朗.赫伦( Ron Herron)、丹尼斯.可朗普顿( Dennis Crompton)、迈克.韦伯(Michael Webb )、戴维.格林( David Greene)。

640.webp.jpg  

1961年,彼得·库克(Peter Cook)才25岁。在伦敦,他和大卫·葛林(David Greene)、 麦克·威柏(Mike Webb) 创办了一本独立杂志《建筑电讯》Archigram,这个词由ARCHItecture和teleGRAM合并而成)。

640.webp (16).jpg 

Archigram magazine 

这本刊物,和其他建筑杂志不同,里面有诗歌、设计、建筑概念,也有各种艺术评论和创作。刊物针对消费社会而展开新的建筑和都市构想,具有强烈未来主义、反英雄主义、反权威、支持消费主义等色彩。

 

当然,学派强烈的先锋性格,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在经济技术领域,二战后,由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西欧带来社会文化的变化,欧洲形成了以消费型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廉价的消费品充斥每日的生活,技术革命产生了全新的电子产品。

 

在科技领域,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身着90公斤重的太空服,乘坐重达4.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发出“地球是蓝的”的惊叹。

 

同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这更加激发了更具野心的未来想像。种种的这些原因造成了这群建筑学院毕业生和年轻的建筑师希望从新技术革命的角度对代表官僚机构和商业权利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进行批判,提倡以高技术为特点,远离政治和社会革命的理想

 

除了学派自办的独立刊物,由设计师西奥.克罗斯比(Theo Crosby)担任主编的月刊《建筑设计》( Architectural Design )(1953–1962)给“建筑电讯派”提供发表言论的版面、提供他们的概念设计的版面,在当时,《建筑设计》虽然不如同时期的《建筑评论》影响力大,却是年轻一带发表自我观点,进行先锋性革命的阵地。

 

期刊凸显了年轻一代活跃思想与自由氛围。并且在接受美国式的熏陶与洗礼后,《建筑设计》逐渐的将美国的大众文化带入欧洲的论题中。也是由此,伦敦”当代艺术院“(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简称ICA),在1963年为学派举办了名为《活生生的城市》Living Citys)展览。

640.webp (17).jpg 

Living City Exhibition ,1963

展览的所提出的将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有机体的信仰”(... our belief in the city as a unique organism),其实还是基于当时时代对CIAM反叛的一种另类的延续,提倡人对生活的体验,反对最小面积,反对与战后社会生活极其不符的功能分区,认为战后社会的重建“只能做到对密度、空间的分配和符合规定的要求:但城市精神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having to do only with densities, allocations of space, fulfillment of regulations: the spirit of cities is lost in the process)。

 

并且最终导致整个欧洲将会被统一的一个整体所覆盖,将会建造一个无尽的郊区社区,物质条件是高标准的,但是缺乏了城市的质量”(an overall conformity covering the whole of this piece of Europe, for endless suburban communities, providing, it is admitted, a high standard of material comfort, but devoid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ty)。

 

此外,展览被划分为七个系列(gloops)来强调七个不同的主题,分别是,生存、社区 、运动、人、通信、场所、情境。(Survival,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Movements,Man, Place and Situation)。这些不同的主题都表达了对日常生活中以人为主体的观察,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在生活中,人是最终的主体和主要的调节剂”(In the Living City man is the ultimate subject and principal conditioner)

640.webp (18).jpg 

Sketch of Exhibition Space In Plan

640.webp (19).jpg 

Movement Plan

640.webp (20).jpg 

Exhibition Section

640.webp (21).jpg 

Photo of Exhibition

640.webp (22).jpg 

Photo of Exhibition

转变:

当我们现在来看学派当年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可以发现学派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学派反对功能主义轻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使用,但另一方面,学派在(Living Citys)之后的若干作品中,却又提倡基本的服务单元,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安排,甚至,他们所提出的这些空间标准远远的低于那些他们所蔑视的战前功能派所确定的Existenzminimum(最低生存标准)

 

最著名的莫过于学派在六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三个代表作品:“插入城市Plug-in City)立即城市Instant City)”行走城市”Walking City)


Plug-in City

 

“插件城市”(Plug-in City)是库克在1962年至1964年间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设计。它将可移动的金属舱住宅(The Metal Cabin Housing) 作为基本的构件,有了这样的基本建造单元,就可以按照人口规模拆卸、重组成大小不同的移动社区,再按照不同的需要插接到混凝土的“巨型结构”(‘megastructure’ of concrete)中从而形成的城市。


所以,不同的社区之间的联接可以像插头插入插座那样简单完成,再以此组织交通、生产和社会生活。

640.webp (23).jpg 

Plug-in City  AXONOMETRIC 

对于这一叠加在现存城市之上并且可不断扩展的混凝土巨型构建,学派还为内部所需要的服务单元设计了定期的使用年限:

 

Bathroom, kitchen, living room floor: 3-year obsolescence
Living rooms, bedrooms: 5-8 year obsolescence
Location of house unit: 15 years duration
Immediate-use sales space in shops: 6 months
Shopping location: 3-6 years
Workplaces, computers, etc: 4 years
Car silos and roads: 20 years
Main megastructure: 40 years

640.webp (24).jpg 

Plug-in City Max Pressure Area

640.webp (25).jpg 

Typical Section

640.webp (26).jpg 

Struction under Construction

640.webp (27).jpg    

库克为表现这一构思制作了大量的建筑绘图,可以看到它们犹如电路图般错综复杂,在四通八达的网状支架上停泊着以电梯相连的太空舱式住宅和办公室。

 

放置的这个巨型结构网格与平面成45度角,通过铁轨连接下面的城市,重型的基础交通设施多数位于底座,越往上的建筑越不持久,而充气式飞船则飘浮在最顶巅,并且起重机在结构的顶端,用来操控每一个单元的安置,很显然,学派努力的再为这一庞大的构思提供技术的可行性,这与当时的膨胀发展的科学技术是相当的。

 

在这一构思中,移动城市所带来的游牧式风格带有技术与消费的意识,放弃了把建筑视为永恒纪念碑的欲念,而之前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退化为居民可以自己按下按钮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的的表现,尽管所选择的生活环境甚至更差劲。

 

The Walking City

 

如果说,Peter Cook的“Plug-in city”打破了建筑必须永固,城市必须在地localized)的观念,要把建筑和城市从地理的禁锢中释放出来。那么在Ron Herron的行走城市the Walking City,1964)则彻底打破了禁锢型城市概念,虽然保留了城市旧有围合的概念,但是却使其三维的维和可以运动。

640.webp (28).jpg 

Walking City In New York

正是在这个方案中,学派为将来的世界做了一种假设,在未来的世界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放弃边界和界限,转而选择游牧式的生活方式(Walking City imagines a future in which borders and boundaries are abandoned in favour of a nomadic lifestyle among groups of people worldwide)。

 

可以说,移动性,已经成为整个“建筑电讯”小组最重要的设计哲学。而对于每一个游牧着的巨大构架,他们都是一个巨大的多功能空间聚合体,并且外形如同机械怪兽,长着椭圆形的躯干,靠数个机械臂支撑和移动,头部有机械眼判断方向,当需要与其它“步行城市”发生连接时,它会伸出机械吸管吸附在彼此身上。当需要与其它“步行城市”发生连接时,它会伸出机械吸管吸附在彼此身上。

 

此时,很难说这些同时支持工作,玩耍,旅行和居住的构造物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是将人们从噩梦中拯救出来的神游者,还是说一个在核战争之后行走的怪物,我们很难得知,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个表面夸张、带有嘲讽意味的高技术产物,也许正是一个没有真实性和情感性的非真实的价值崩溃了的精神沉沦的异化世界。

640.webp (29).jpg 

Walking City Fantasy And Reality

640.webp (30).jpg 

Walking City In Desert

640.webp (31).jpg 

'New York' Sketch From Ron Herron Sketchbook

 

  Instant City   

 

可以说,在完成了“Plug-in City”和“The Walking City”之后,即刻城市(Instant City , 1968)只不过是他们的延续,但更具现实操作性。 

640.webp (32).jpg 

Instant City Visits Bournemouth

在即刻城市的概念中,通过远程运输,把一个可组装、拆卸的城市送达欠发达地区,让那里也可以享受大都市的文化,按照学派的说法,首先,将城市的组件装载到基地的卡车( trucks)和拖车( trailers)上。接着将帐篷(tent)放在气球(balloons)上,在目的上空漂浮。然后在这座城市停留一段时间( The ‘City’ stays for a limited period),在完成这一切后,移动到下一个目的地(It then moves on to the next location)。

 

相比学派的前两个概念,可能立即城市并没有表现出那么惊世的巨形构建,但其实,即使城市由即时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构成,即使寿命是短暂的,也许一场狂欢或庆典过后,它便被拆卸运往他处。但其实,即使城市更加表现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在技术的作用下,它们所到之处,城市拔地而起。城市,只不过作为一种消耗/消费品的特性,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要进行自我组织。那么,也许我们不禁要问,在消费之后,留下了什么,什么又在流逝? 

640.webp (33).jpg 

M3 Airship

640.webp (34).jpg 

I.C. Local Parts

640.webp (35).jpg 

Typical Configuration

结尾:

几十年过去了,“建筑电讯”的设计好像一个都没有完成,直到最近,才新建了一个博物馆项目。而如今,反叛传统的60年代也早已远去,我们总是说缺少什么,也许缺少的就是一份反建筑、反设计的浪漫主义的诗意。但是总有一个影子在我们的脑海里飘离不定,在那里,他们永远听着披头士,热爱各种流行事物,以赤子之心,走着属于自己的五彩缤纷的浪子之路。

 

[1]建筑电讯

https://site.douban.com/129444/widget/notes/7362890/note/207288164/

[2]竖向城市的出现——“建筑电讯”小组的城市概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abb490102f1q4.html

[3]Archigram

http://archigram.westminster.ac.uk/

[4]梁允翔,最后的先锋派:国际情境主义和建筑电讯派

[5]朱渊,现世的乌托邦——(Team 10)城市建筑理论研究

[6]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7]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

[8]方晓风,建筑还是机器?——现代建筑中的机器美学


  感谢 建筑1512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qrcode (1).bmp

2条评论
Josie Chen
Josie Chen 2020-01-03 01:44:03 回复 0

为我的毕设提供了新思路!

king
king 2017-12-13 10:12:02 回复 0

图不错

建筑1512 建筑1512

作者:ARCHI 1512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