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同济建造节,海绵宝宝的奇妙乐园

TransAxis TransAxis

作者:牛蕴琦
原文链接




在学习建筑的路上

你是否踽踽独行

我们想分享

和你聊聊有趣的、不为人知的

小故事





哈喽大家好呀!本期为大家带2018年同济建造节的一等奖获奖方案——穹织的精彩故事!~ 每年的同济建造节都成为了专业的创意盛宴、公众的休闲天堂,随着材料的升级、加入的院校越来越多,小编真是眼看着建造节一年比一年更精彩呢!继上次天才大二学妹介绍了让学长学姐们震惊的方案之后,这次我们的作者——来自同济大一的牛蕴琦学妹又刷新了TransAxis作者的最小年龄!大一也许正是思维还没受到太多的建筑学正统训练,也就更加有出其不意的创意的时候,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获!


先来看看我们一等奖的“穹织”

在今年的建造节中,我们八个人作为同济大学三队参加比赛,亲手制作了第一件落地的作品,并且获得了老师们的肯定,有幸拿到一等奖。虽然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但是它给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开心。     


因为软件水平有限,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建模,仅仅是依据立面图和俯视图,在搭建过程中一点点调整它的形态,用最原始的方法建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戚广平老师和崔哲老师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帮助。对我们而言,建造节是一次奇妙又难忘的经历。


PART 1

神奇的任务书


每年建造节的题目都会有一些变化,今年的题目可以说是相当浪漫了。任务书和往年不同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题:要求根据杜牧的《秋夕》,展开解读和想象,并以此为题进行设计和建造实践。

秋夕

杜牧[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2.流线:建筑需要提供主次2个出入口,并与内、外部空间形成良好的流线组织关系。也就是说,建筑既要自成体系,也需要和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系和互动。

3.开孔率:建筑屋顶开孔率需保持在10%--40%之间。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一个“可以看星星的房子”,虽然上海的夜空中并不能看到星星。



这次建造节的赛制和往年不同,各个小组的作品会先进行校内的初选,由各个班的设计课老师投票选出的六个方案才能够进入到最终的实际建造中,代表同济参赛。因此从任务书发布开始,我们只有三个星期的时间确定方案并且制作1:5的模型。

 


PART 2

方案构思


我们被这一次有趣的主题吸引,却并不知道从哪入手。材料和构筑方式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根据中空pp板的材料特性,主要有单体排列、折纸、编织等几种方式。在往年的建造节中,已经有了很多精彩的单体和折纸的方案。

往年天津大学方案


往年华南理工代表队方案


而编织的方案虽然也曾经出现过,但数量并不多。这种手法似乎始终没有真正进入大家的视线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编织”也恰好暗合了织女的意象。因此我们最终决定采用编织的手法,义无反顾走上了民间手工编织艺人的漫漫道路。

那么编织可以生成什么样的形态呢?可以形成一个曲面来构成流动的空间,也可以编成一个竹筐一样的围合空间。前者的空间很难把控,后者又容易变成“土味建筑”。

我们尝试了几种不同风格的编织,都不太满意。我们想要寻找一种只有通过编织才能实现的形态。

这时戚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让我们去看一下非洲的一种鱼篓,这个想法很像当年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

又很像多西的画廊——


说实话,在一开始,我们不太愿意采用这样的形态。这两个案例都是在很大的穹顶上伸出小小的触角——这种具有原生气质的大师手笔,放在一个小尺度的建筑上似乎并不合适。对大师作品迟钝的理解力导致我们一度想要放弃这个思路。

    

在这个方案被搁置的时间里,我们始终没有找到其他合适的形态,大家都一筹莫展。奇妙的事情是,几天之后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个方案,竟然对它产生了新的认识。我们意识到,顶部伸出触角其实是一种很有机的开洞方式:白天可以将光线引导到室内,晚上又可以通过触角看到夜空——在这样的转换中,触角成为连接室内外空间的理想媒介。这些特质非常令人着迷,也很契合本次建造节的任务书。因此,我们决定将触角作为设计的核心,整体的设计思路也渐渐清晰了起来。


概念生成


既然触角是我们设计的重点,那么,如果我们把触角放大、再放大,和主体部分合成连续的整体呢?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概念草图。

戚爷珍贵手稿


就这样,我们很快确定了基本形态,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穹织”。“穹”可以理解为穹顶,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类似于穹顶的形态;也可以理解为天空,意为“织出一片苍穹”,用编织的手法营造出一个可以仰望苍穹的空间。不过在这个文艺的名字背后,它还有一个接地气的小名“肥宅快乐篓”,私下里我们都习惯叫它“篓子”

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我们的方案有三个触角而不是两个或者四个,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三个触角在视觉上和结构上都会更均衡一些,既能够保证不同角度的取景,又不会让顶部看起来累赘。


接下来是编织手法的选择。传统的竹编方法包括平纹编织、斜纹编织、三角孔编织、六角孔编织、圆口编织等。

三个触角之间的连接自然是采用三角孔编织;对于主体部分,考虑到经纬线式的布局可以使力更好传导至地面,我们选择了更好控制、也更为清晰的平纹编织。


顶部的编织是最难处理的,因此我们决定从顶部向下编织。我们决定先编出三个触角,确定他们的相对位置,然后处理顶部的交接,最后向下完成主体部分的编织。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克服的问题,一是承重,二是定形。几乎没有任何力学知识的我们,只能通过试验来检验这个方案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为了控制形态,我们则制作了模板作为参考。

编织成型的篓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成型之前,它自身不能承重,并且形态必须依靠模板固定。同时,从上向下的编织顺序也带来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在小比例的模型中并不明显。

这就是我们用卡纸编织出的第一版方案

现在看来非常简陋,而且它似乎并没有按照我们设想的形态发展。但令人欣慰的是它在撤掉模板之后可以自己站立并且不会变形,这让我们确信这个结构是可以成立的。我们也发现过细的纸条会使得外观看起来太碎,所以把此后编织的长条都加宽到了15厘米。

在编织的过程中,由于pp板本身的韧性,篓子很难和模板完全贴合,“千千万万的宽粉自己站了起来”。一方面,这无疑验证了这个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模板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定形的作用。此外,由于上下两部分的模板没有连续性,所以交接部分也处理得比较生硬。这就是我们送去参加初选的1:5模型。

三周之后的初选,我们的方案竟然拿到了最高的票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投票给我们的篓子,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这个时候,我们依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作品的吸引力所在,只知道它很特别,和大多数方案都不一样,而且结构也很稳固。就这样,我们获得了参加建造节正式建造的资格。


在评选的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顶部编织太稀疏,不能满足开孔率的要求,且编织缺乏逻辑性;

2)三个触角的朝向可以向四周扩展,最好能够有高度、大小、粗细的变化;

3)主体部分形态控制的不够好,底部要做成纯粹的圆形。



这些问题看起来只是局部的调整,对于这个结构而言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困难重重。这时的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进入艰难的方案优化阶段。



PART 3

方案优化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对顶部的编织进行了改进。在1.0版本中,三个触角编织完成后只会各自分出一个竖向条子参与编织,为了提高顶部的覆盖率,我们将每个触角上的竖向条子加密,并且将顶部编织的条子增加到三条。

改进前

改进后顶部条子增加到三条

最终我们的篓子就变成了大家看到的长得张牙舞爪又有点可爱的样子。

   

立面图


和参加初选的1:5的模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主体部分变成了圆滚滚的球,交接部分的曲线也更加顺畅好看。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彻底爱上了这个像大白一样的家伙。

听说你叫我?


但是,形态的调整也给后期的建造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在此前的试验中,我们每一次做出的形态都不一样,因此在实际建造中,如何控制它的形态是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我们根据之前的草图画出1;20的立面图,所有的数据都是在这张立面图上用尺子量出来的。我们用分割曲边梯形的办法,每隔15厘米取一个近似值——并没有特别精确,但还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在这张图上没有体现的部分,我们就直接在实际建造中凭手感调整了。

 


PART 4

实际建造


拿到材料之后,我们开始了1:1模型的建造。当我们做出来一个触角之后,大家都意识到,实际的搭建比小模型困难的多。一方面,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模板材料——木板或者金属材料成本太高,难以加工;KT板易于加工,但质地较软,不足以支撑篓子的重量,容易弯折变形。所以我们在上下两部分采取了不同的搭建方式。


上半部分,我们延续了此前的构筑方式,先用KT板做好模板和临时的支柱,把三个触角分别编好并固定,然后三个触角各分出三个竖向条子进行交接,并且使它们尽可能贴合模板。

最困难的部分是触角底部和主体部分交接的顶部。因为我们在顶部和主体部分采用了不同的编织手法,所以交接部分的处理让我们头疼不已。我们低估了五毫米板的韧性,三个触角的直径不同,因而竖向条的疏密也不同,三个触角并不是平均分布,所以扭曲、重叠,唯一的办法就是耐着性子一根根处理。更要命的是,在转折的地方圆环相对于地面是倾斜的,因此在固定两片板子时只能预留出一定的角度,但这样的连接方式又是很不稳定的,打进去的螺栓也开始松动,完全无法承重。

这个阶段耗费了很长的时间,甚至几度陷入停滞。但我们别无他法,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和pp板死磕,让它尽可能地贴合模板,并对各个节点一遍遍进行加固。

顶部的编织终于结束,我们本以为跨过了最大的一道难关,但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后面还有更多的困难在等着我们。

    
下半部分,我们则是先计算每一圈的周长,做好一个完整的圆圈,然后把现有部分抬高,将这个圆圈编织进去。

预制圆圈

逐层架高

理论上,这样就可以在没有模板的情况下比较精确地控制它的整体形态。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每个圆圈的直径将近四米,完全没有办法保持形状,编进去的时候会受到各种挤压发生奇奇怪怪的形变。下半部分没有模板,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可供参照的依据。我们只好先把下面的板子都编织进去,对竖向的条子进行约束,再整体调整,最后用螺栓在节点进行加固。这个过程完全依靠我们自己手上的力量,非常累。但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编织向底部艰难的推进,篓子终于慢慢呈现出它的形态了。

肥宅快乐篓基本成形   

就在正式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接到通知,正式搭建前不能提前进入比赛场地,所以只好把篓子扛到了远处一个偏僻的空地继续施工,计划在施工完毕之后直接搬回展览场地。

根据我们的设想,每个触角的朝向都是不同的。我们最初确实实现了这个想法

D楼前的神秘宗教仪式

每个触角的朝向要不同,这就要求每个触角出挑的位置和高度都不一样。但是主体部分横向的条子又需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因此,在一层层加高的过程中,下半部分对顶部产生挤压,比较高的两个触角越来越竖直。最终三个触角向四周生长的感觉被削弱了,这也是我们最为遗憾的地方,但好在没有对整体效果造成太大影响。

编织接近尾声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编织的进行,篓子越来越重,而全部的重量都加载到了最下面一圈和地面接触的薄薄一层截面上。下面水平向的几层开始挤相互压变形。我们决定将最下面三圈加厚为两层以增加强度。这三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它们的周长偏大,整体形态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偏小,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撑,上方凸出的部分可能会翻倒。因此,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手动调整它们的相对位置。最后用螺栓对每一个节点进行了加固,才实现了我们预期中的效果。至此,“穹织”的整体形态就构建完毕了。


为了避免破坏编织的整体结构,我们是在主体部分编织完成之后再做主次出入口。出入口的方案直到正式搭建当天上午才确定下来。最终决定把出入口做成洞口。

调整出入口

我们谨慎地选择了两个洞的位置和大小,大的洞口离地面45厘米,直径约90厘米,刚好能够让一个成年人进入,而小的洞口直径为60厘米,只需要让小孩子能够进出。为了避免开洞对整体结构造成影响,我们先切好两个圆环,用螺栓固定在开洞的位置,然后再把相应位置的条子剪断,这样开洞对结构的影响也就被降到了最低。起初我们还在担心圆环会对外观的完整性造成影响,结果做好之后,像潜水艇的舷窗一样的洞口竟然还有一点可爱。

顺利开洞之后,我们的篓子终于基本完工了!



PART 5

建成效果


我们的篓子被搬到明成楼前的展览场地之后,立刻就被小朋友占领了。虽然我们还在进行修整的工作,已经有很多人被吸引过来。

住在深海的大菠萝?

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结构,给人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它可爱、圆润的外形让人联想到章鱼哥,想到海绵宝宝的家。

当我们穿过洞口,进入到这个空间,视线又会被引向高处的三个开口,每一个开口都是一个取景框,把不一样的景观引入空间内部。

在白天,抬头就可以看到文远楼前摇曳的枝叶;在夜晚,因为中空板的保温特性,我们不需要坐在“凉如水”的天阶,也可以“坐看牵牛织女星”。

   

事实证明,我们将出入口做成洞口的方案是明智的。从外面看去,小小的洞口营造了一种神秘感,让大家对里面的空间产生好奇心。要想进入里面的空间,需要弯下腰跨过洞口,这些进入的过程充满趣味又不会太过费力,小孩子更是乐此不彼。

开心的小朋友

同时,两个洞在无心之间和基地形成了有趣的呼应。作为主入口的大洞面对着主席台和主要通道,而作为次入口的小洞恰好和文远楼前的绿色灌木产生了互动。圆形的洞口也成为了拍照的理想取景地。


铛铛!可爱的李振宇院长主动和可爱的篓子合影

为了体现篓子的内外流线关系,我们半夜潜入ABC广场,给篓子拍出了效果很迷但竟然还有一点好看的照片。

天知道这位同学举着手电绕篓子跑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PART 6

严肃的总结&感想


建造节举办的初衷,就是想要做一个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书每年都有所不同,参赛的作品也变得更加多样,但是“人在空间中的体验”是从未改变的命题

在设计方案和建造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有趣的空间?如何创造体验?什么样的体验是吸引人的?这次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我们或许找到了一点答案,但要找到更多的答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家给我们的作品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树洞、冰屋、城堡、烟囱……从这些有趣的比喻中不难看出它最重要,也最宝贵的两个特质,第一,它是向上生长的,是充满生命力的。

第二,它是稳固的,包容的,能够给人以安全感。


最初,我们对这个方案并没有足够的理解。正是在建造的过程中,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美妙的吸引力。这个过程并不顺畅,我们一路摸索,一路磕磕绊绊,八个人用最原始的办法搭建出了第一件落地的作品。这是凭借一己之力绝无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们是幸运的。这件作品或许不够成熟,却带给了刚刚走上建筑学习之路的我们莫大的鼓励。建造节注定是一场毕生难忘的经历。



首席技师

电钻张

我们的篓子啊,

风雨不动安如山,你做到了。


在为作品起名字这件事上,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穹织?肥宅快乐篓?海绵宝宝的家?还是工科生口中的三颈烧瓶或者官媒推送里的章鱼哥?

好像都不太够,好像找不到一个词来描绘我们编织曲率变化处的苦恼,四十多个小时通宵建造出图的疲惫,二百多个孩子喜爱的满足,最后组委会老师念出一等奖“Team 3 of Tongji University CAUP ”的狂喜。

比赛日的早上就觉得奖项和奖金根本没那么重要,和两百多个钻来钻去玩耍的孩子的笑声相比,拉都拉不走的小朋友说妈妈我只想在这里玩,和下课了的晚上手拉手在里面看星空的小情侣相比。

和风语筑一起把篓子搬到虹桥后,不断有朋友发照片来说篓子在二十多公里外的新故事,听说来往的旅客很多,会有很多疲惫的人在里面休息睡觉,这种感觉真的是太神奇,太美妙了。

我们的设计确实还不足以改变别人的生活,但设计,确实让生活美好了很多

这种成就感是我之前从未体验到的,或者说从未如此直观地感受到。

看着场地里的其他作品慢慢塌掉,看着篓子从同济到虹桥,挂满了沿途的法国梧桐树叶,风尘仆仆,落地的时候还是那么稳,那么让人安心。



还没有支柱高但是非常硬核的组长

快乐的肥宅搭建了快乐的肥宅篓子,是双倍的快乐!从初稿的鸟笼到现在的篓子,肥宅篓子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吖!再次感谢大家一起的合作~给肥宅篓子和快乐肥宅们比心。

.

于是对建造节的定义不知不觉地转变成了一次难得的实践。获得大家广泛的认可也带给我们自我价值的肯定,这次小小的成功将鼓舞我们在设计之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组里唯一的男性苦力阿红

参赛前预想中的建造节是一次从概念设计、方案评比到施工建造全周期的大作业,以此对一年以来建筑学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但在推敲方案和实际建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做不同比例的模型、搬运至不同场地时,建筑所带来的空间体验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此情况下,设计手法反而退居次位,实际建造过程中对空间的重新思考与感知成了本次活动意外的收获。此外,不论是1:1尺度下对材料特性更直观的认知,还是设计与建造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团结一致的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时愈挫愈勇的决心,这些都是平时的理论学习中是难以体会的。


PART 7

后记


我们的作品被放在虹桥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面放上了懒人沙发。在路况险恶的长途运输的过程中,四米高的篓子也依然坚强。大家最近去虹桥可以在里面小憩片刻,风里雨里,我们的篓子都在29A检票口等你。



文字:牛蕴琦

图片:牛蕴琦

校稿:侯苗苗



感谢  TransAxis 授权分享

欢迎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

qrcode.bmp

2条评论
清淡
清淡 2018-06-26 01:12:26 回复 0

很珍贵

赖美云全网唯一指定男友
赖美云全网唯一指定男友 2018-06-22 15:47:11 回复 0

太酷了

TransAxis TransAxis

作者:牛蕴琦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