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2018本科优秀毕业设计“吐槽大会”

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 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

作者:ARCHVOE
原文链接

编者按:以下内容由「中央美术学院」提供,「建筑学院」整理编辑,

也欢迎各位建筑学子向我们投稿media@archcollege.com


记录采访:张钦泉 马天姿 刘羽婕 张雨奇

美院一大特色是鼓励多元化——每个工作室不同的选题体现了导师不同的关注点,加上导师在指导时个人化的引导方向以及每一位同学不同的喜好、思路与解决方式,都使得毕业创作展异彩纷呈。

而且在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惊人的中国,建筑学专业是无法完全脱离出我们的社会生活,每一组的选题都多多少少处于当今这个时代之中。老师们寻找自己关注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问题与值得研究的建筑学方向,进而抛出选题;而同学们则见招拆招,针对这些问题试图给出自己的注解以及应对策略。所以这每一个凝结着同学与老师共同努力的方案都透露出了对当今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也算是毕业生未来真正进入社会的一个铺垫。

毕业创作无疑是大学五年最后的一场灵感与汗水的竞技盛宴,是每个人大学五年所思所想的一个浓缩的反映。浏览整个毕业展,与大多数工科院校相比,不难发现我们更多地注重结果的呈现(比如效果表现图、平立剖),而少了很多概念、过程的逻辑的表达,恰好毕业设计答辩提供了对展览的补充的机会。

这次优秀毕业设计答辩是在每个工作室内部答辩之后,各推选出两个代表本工作室的作品由校外的十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老师作为评委进行评优。听答辩时每一位学长学姐像打了鸡血一样热情洋溢的讲解,那种活力,特别打动人。

答辩开始前,我无意窥见学长学姐们在后台紧张地来回踱步,反复地练习自己的演讲稿,但一轮到他们站在屏幕前,剩下的只是从容和自信。顺着他们的讲解,我了解到图面背后的用心,许多他们设想的概念,大胆畅想的未来大大超出我能所想。不光图面做的精彩,自己投入的设计精神跟深厚的了解,都能通过作品让人感受到。唯一的缺憾是两组是同一时间答辩,所以让人难以取舍到底要听哪一边,结果最后还是只听到了其中一组的答辩...

在答辩的时候评委老师们都相当犀利、不留情面,虽然能真实地感受到当事人的尴尬,但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评委们的严厉也是他们的苦心,他们试图以自身的所见所感给每一位学生以引导,哪些关注点也许有所跑偏,哪些重要的地方考虑不够周全,又有哪些令他们感动的独特的闪光点。经过了五年的初步学习,在这个阶段以一个相对长时间完善的作品,接受更多成熟建筑师多元化的意见,反思并吸收,然后接着起航,开始下一段专业旅程,这个整顿的过程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1533523105881.jpeg

1533523106184.jpeg

评委们参观毕业展


                     A 组                     

答辩评委:周榕/王辉/李虎/陶磊

陈煌杰(建筑第8工作室)

基于前期的城市设计,我的建筑处于滨江原九渡口码头的位置,我们根据重庆市整体旅游布局以及九龙的现有特色,将其定位为艺术工业生态旅游区。运用生态渗透和文化渗透的方式,通过艺术生态连廊将川美与滨江工业连接起来。艺术顺着生态廊道扩展到江边码头,增加味觉工厂、艺术体验馆、剧院等新的城市功能,来激发区域新的活力。

周榕:做个巨大尺度是可能的,但是怎么能保证它的生动性我觉得确实比较难。你要是能够真正把混杂性做出来,像异托邦之类的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可能会更有趣。你还是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共性,人的活动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激活方式。

王辉:通过一个互动的快速智能系统能够把城市各个犄角旮旯全连接起来,而且形成一个整体脉络,以及从地域的角度来讲,重庆本身应该就是这样,它既有整体性,又有这种个体性,构成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概念非常好。但是建筑底下的比例显然与上面形成不了一种平衡个关系,桥下和桥上形成一种镜像的关系,一个表面上统一的这样一个事情,底下是一个不统一的事情。

李虎:你想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也找到了桥这个出发点,但是落实到形式上,就不够清楚。然后我觉得你的手的痕迹太弱相对比,建筑做的越光滑越没有你要做的那种感觉。把形式语言做的更清晰更简单一些,就是你要是先把一个清晰的桥的结构做出来,再在里面填充这些倒置的东西,这之后你可以想象它会很酷。

陶磊:我注意了一下你过多的精力是在考虑城市角度的。我认为更最重要的是从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设计,所以我会更看重的是你室内的空间是怎么想的,而你这里面没有太多的介绍。所以从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个建筑,让人怎么停留下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作为以后吧你要多考虑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

王予辰(建筑第8工作室)

方案选择承德温泉康养度假小镇营造的真实项目,从宏观产业规划,中观空间规划和微观建筑设计三个层面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节点建筑为社区活动中心,从承德山景中提炼近中远的层次变化形态使得建筑融入大山。流线上借鉴街巷式空间灵活、开放的氛围,通过大量草坡,庭院形成一个开敞式游历空间,给人以温暖自由的小镇生活感受。

王辉:一个相当实际的方案。建筑与规划的比重应该再把控。设计上,建筑的进入方式如果尝试打破道路与建筑的平行关系,从主路自然切进建筑,空间组织会更加流畅。

李虎:学生时代,应该学会从批判的角度去思考,做特色小镇的态度是什么,此地是否适合做特色小镇,都是应该反思的。设计还应该再抓住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概念可以再强调清晰。

陶磊:方案太实不够放松。从场地到单体与山地的联系不够,只有坡屋顶的直线回应了山的形态,包括平直的平面,不像山地的建筑,没有营造出真正自然的感受。

周榕:规划策略上,有什么资源去激活一个特色小镇,社区服务中心为什么规划在正中心,是否与商业区做一个过渡,还应考虑。建筑层面,设计的想法不错,细节还需进一步深入。

洪梅莹(建筑第11工作室)

在因北京城市发展与空间转型不协调而导致的繁乱的燕莎商圈沿河地块中,通过主动创造不同属性定义的多个建筑外部空间并优化内外界面与建筑功能的关系的手段,将北京亮马创客联合体打散为四个单个体量置入场地,强调独立的建筑体垂直于河的关系,建立城市尺度的取景框,主观控制人在场地中的视线,以及三个建筑外部空间对人行为的导向和多元的空间体验,将具备开发潜力的河岸向城市空间开敞,探讨如何用建筑整合城市、如何通过建筑负形和功能共同创造优质空间。

王辉:做设计的时候有个根本性的问题,设计的本体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用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反映这个本体。

周榕:功能一塌糊涂,问题太大,然后形式上看上去很理性的,看上去特别酷,这个可能是美院以后未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增加真正的理性,真正的思考,而不是形式上对理性的模仿。

李虎:抓住这三个特征,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独特的潜力,不要忽略这些能爆发能量的部分。

陶磊:应该回到剖面上想问题,从剖面上没有对垂直方向打开,这是拘于传统的一个惯性思考,办公放在上层,超市放在地下。换句话讲,对于今天的年轻的办公来讲,超市一定要在楼底下吗,凭什么咖啡厅要放在边上?

1533523107368.jpeg

张馨月(建筑 第11工作室)

我们本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京亮马创客联合体建筑设计,基于基地调研和我对基地的整体感受认知,我的方案整体上来说是设计一个以花卉市场作为核心空间,用"坡"的这种特殊空间形式来表现花卉市场,后用花卉空间来激活整个综合体的可能性方案。整个建筑也是基于城市调研,最后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市民的一个方案。

陶磊: 我觉得你可以充分想象你的花卉空间怎么和你的所有内容去融合,包括像咖啡,商业等我是觉得它完全可以非常好的融合在一个花卉空间里面。你的新的业态组织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需求,因为你的形式是服务于内容而做,这样引出一些新的形式内容的思考。

李虎: 你说你将建筑推到基地一侧是因为基地对面的一栋比较高的建筑,我觉得这个思路值得质疑。在城市中为什么不能有两个像对的建筑存在。多花一些时间去研究这个事情的本质,同样是一个花卉市场,你为什么不把它放到屋顶?为什么是大台阶状?

王辉:你提了你的核心筒,那你核心筒就是你的本体,围绕核心筒,把这个核心筒变成透光的,然后在核心筒周围做出垂直绿化,或者说能够把人带到屋顶上。就别想那么多,就冲着花卉市场这一件事去,把这件事做好了。

周榕:你完全有可能做一个上下贯通的鲜花中庭。联合办公本来就是需要开放,你本来可以两侧都向中庭开敞,然后也不用一定是垂直界面,也可以是相互错动的向中间开敞,这个鲜花中庭让人一路可以感受到花的色泽、香味、形状等等这些所有。

1533523107686.jpeg

梁志豪(建筑第18工作室)

本设计是以重庆发电厂更新为重心的九龙半岛激活计划,先对106公顷片区进行整体规划,利用片区独有的艺术依托,重点把工业区改造成工业艺术园区。通过分期规划,逐步打造活力人气,开发出文化艺术旅游廊道,其中重点打造新型工业艺术游乐馆,设置探险、科幻、太空、艺术、幻想五大主题,给人密集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还能进行艺术输出。力图以点带面,激活片区新生。

周榕:方案和汇报演示都做得非常好,同时非常巧,充分发挥美院特长,不仅整个地从规划上理性解决问题,还把主题和呈现结果用创造性的视觉和空间表现得特匹配。但要是那四个公园避免雷同处理就更好了。

王辉:确实特别好。难得的是,作为美院出身的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创造出自成一体的风格,成功地表现出方案主题。但如果要做得更好,希望汇报的时候脸冲着我们讲,这样更有感染力。

李虎:我同意上面说的风格清晰和鲜明的特色,他们跟着表扬我就不表扬了。我认为你表述方案的语言和形式要好好贴合,去除俗气的语言,更加平实和真实,这样你的设计才能继续往前进。

陶磊:能做出这么复杂和具体,相信你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但因为是游乐设施,超出了我们对建筑本体语言习惯上的看法,难以评判。希望你能注重建筑本身在思考上的突破,而不是技巧和技术的表现。

肖天植(建筑 第18工作室)

该作品制定了一个将环铁内的艺术区整体迁移到环铁南侧的规划,希望能够保留面临拆迁的艺术区,让艺术家们继续使用当地便利的区位条件。同时试图用渗透的建筑方式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中,让艺术活动能融入当地居民生活,改变生活,进而为当代艺术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周榕:设计有些缺乏想象力。既有些法西斯,又想做的灵动一些,但都没有很到位。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中心而不是环铁最有意思的边缘,所以没有把这块宝贵地段的优势发挥出来。

王辉:想法有些被格式化了,没意识到场地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环铁本身。可以尝试将设计中的连廊、天桥等元素与环铁互动起来,使方案更有趣味,并且较之前也更为尊重环铁这块场地。

李虎:思路很清晰,也赞同方案的出发点,但是可以做的更为极致。首先可以剔除一些不必要的元素,使艺术家工作室更为纯粹。其次,可以进一步提高场地的建筑密度,探讨场地的极限。

陶磊:过度依靠个人意志,缺少真正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应该更多的了解艺术家群体的生态。其次,从规划上来看,兵营式的建筑规划不够合理,同时立面的形式也缺乏思考。

胡悦(室内 第10工作室)

一道浮墙,起、落而成亭。木棍和钢丝交织而成的律动结构与起伏的草坪交相辉映。游人随墙而行、躬身而过、停留于拱下。一墙之亭使得身体在穿越时被压抑再展开,景观被结构的韵律重新划分,形成场域新的体验。张拉整体使得单位最轻和低耗成为可能。交错的木棍给场景附上一层蒙版,改变游客的视线。

周榕:算过每一根钢丝的受力吗?如何体现一个建构的工程感和奇迹感。比如极限的轻和极限的跨度。学习其他艺术家怎样用技术把形式做到怦然心动。通过电把纤弱的东西禁忌化。

王辉:从工厂先加工组件单元,并使得原本固有的形态自由化是你的发展。但你的极致或是未实现的极致在哪。在构建半艺术化时,追求的审美的极点在哪。不要用伪文化包装。

李虎:有挑战的结构,有趣的尝试方向。但不足的尝试并没有找到行为结合的合适方向。算法可能可以给构造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陶磊:构造怎样在雕塑和建筑之间界定。设计目的对结构的选择而不是反选。关于亭这个概念边缘的讨论。

1533523108440.jpeg

栗韵清(室内第10工作室)

设计概念从太湖石的审美出发,结合当下的制作技术和建模方式完成一个类太湖石的内部空间形态的搭建,设计了结构与人的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给人带来一种新的空间体验。本方案用钢筋,设计搭建了一个2.4*2.4*2.4的空间,可穿行,可观看,可坐立。

李虎:这个比例,你如何界定它是1:1的呢?你要仔细想一想它和身体具体有什么关系。除了它是一个人可以穿越的洞之外,还有太多关系吗?数字模型很多人都做过,你有什么新的贡献?

陶磊:那么你为什么要以太湖石为原型来做这个?你的体验好在哪里?一个场所的体验,为什么要钻到一个石头里?

王辉:你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让它变成不同的部分拆分开进行展示,让它们不停的移动给人不同的空间展示,不是只有一种,让人看变化可能会更有意思。

周榕:为什么要用电脑生成?电脑生成的东西比你自己做得更高级么?跟我们身体息息相关的东西一定要用参数化么?参数化的确能生成某种复杂性,太湖石也有复杂性,那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只是建起来一个空间一个模型的话我觉得作为室内来说是不够的。我觉得室内应该更关怀人的皮肤这些东西。

徐静一(室内 第6工作室)

口屋——高槐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的亲子民宿设计。设计主题:通过不同开口以及”管道空间“本身的有机形态,使整个民宿建筑成为一种与自然万物相关的”生物“。它提供一种愉悦的,充满艺术气息的,自由独立的生活状态,它应当是山林中一个充满灵性的温暖的存在,等待每一户家庭在这里发掘重构他们专属的有重量有爱的剧本。

王辉:你设计中体现的撒野符合了民俗化的趣味,这种趣味本来是种低级趣味,但经过你的表现和设计变成了一种高端趣味,我认为这正是艺术院校在当今时代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原生的视觉创造的机器,它应该创造出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需要。

周榕:你有一种神奇的质朴笨拙的审美能力,而非凌厉的美感,给人视觉以外的包裹身体的关怀,这是一种难得的力量和深沉的慰藉,这也是室内设计师区别于一般建筑师的力量。唯一缺憾在于,我认为管道空间里应该打几个洞口,来传达出管道的厚度与与自然的光线美感。

李虎:我留意到你汇报中的一个细节,有些图是蹦出来的,这是一种浪漫的细节,体现出你独有的笨拙质朴的美感。

陶磊:用“猎奇”这个褒贬不定字眼是很大胆的,同时听到你很多的对管道的解释。但在你解释之前,我以为管道空间是一种常规审美的传播声音的小清新的游戏空间,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你另有解释。同时我也觉得,作为民宿空间你缺少对居住空间的完整的解释,更突出其中的管道空间,这是好是坏还需要你自己判断。

1533523108886.jpeg

邓晓倩(室内 第6工作室)

提取儿童玩具积木中基本几何形体进行构造,营造一个以儿童户外空间为主的互动性亲子交流空间。

陶磊:至少我觉得你关心的还是住宅的事情,你还是在关心怎么住,这是居住建筑首先应该考虑的,你提到了你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你的几何体原型,这个东西,对于你后来怎么发展成的这一整个空间,有没有一个普遍性,这个我听起来好像有一些欠缺。

李虎:因为我觉得对于你的一个建筑来说,一开始的模数很重要,我看到你之前的生成我发现他其实没有那么严谨,顶层的平面图呢还是有家具的尺度在的,而一层的平面就看不出积木了,所以我建议你设计会面临很多选择,你可以多尝试不同的尺度。

王辉:学室内的不做室内,反而去做建筑,其实室内有很大的空间,我挺反对你由一个大平面最后变成了整个房子都积木做成的,反而还打压了自己,我更觉得你更应该把几何元素从家具本体介入进来,家具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摆法变成一个特别有趣的空间摆法,

周榕:我更关注你的这个思维方式,大部分同学都会被困在某一个空间里没有出来,你现在的问题呢就是困在哪儿没出来,实际上我觉得你整个生成的逻辑把你困死了,你不知道最后破哪儿,你需要在这两个极端拉开你的思维空间,这个时候就会更上一层。


                         B 组                         

答辩评委:华黎/李翔宁/张路峰/张利

1533523109668.jpeg

石泽元(建筑 第9工作室)

我认为属于未来的形式不可预计,所有今天的设想都不一定是未来真正的样子。但是当下的手段已经是既定事实,也正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奠定了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基础,以至于这些元素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符号。所以我的设计利用了很多现实中的元素来表达我对未来的畅想。

张利:作品充满了去创造去解释去叙事的欲望。

张路峰:2084是对小说《1984》的象征与隐喻,想用一种象征性的手法,表达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批判性思考。

华黎: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更多的探讨的是建筑学的边界在哪。在我看来,你的设计是在用叙事来界定一个建筑。于是传统建筑学的重点—比如结构,材料,建造,在这里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于是叙事就成为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

李翔宁:我想在更宏观的角度讨论建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建筑设计应该是多样化的,我对你们的创作方向是非常鼓励和肯定的。

1533523109873.jpeg

许扬(建筑 第9工作室)

结合重庆特有的地形特征,提出黄桷坪居民区与艺术区的更新策略,即利用场地的高差因素,寻找建立空间、心理联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通过网格来重构场地,探究点线面之间多样的联系,进而生成丰富立体的步行系统,并加入重庆独有的记忆片段,将艺术与居民生活有机融合,建立一个市井气息与艺术氛围和谐共存的社区空间。

张利:方案所探讨的是抽象的typology,把抽象网格体系看成是城市的营养基,保留了基本能源的立体流动,再加上十八梯式的、可以体验的记忆片段,这是一种可进一步推理和证明的模式。但还需要考虑分割后具体到不同聚集模式尺度的原型。

张路峰:社区的边界是如何规定的?假如选择的人群范围发生了变化,对于研究结论是否有影响,在调研和思维方法上应该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场地的特征在方案中是一种象征,具体方法是克服?还是演变出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探讨。

华黎:这个题目其实更多在探讨建筑学的边界,设计中用事件来界定建筑,无论是科幻电影式的想象,还是对社区生活的解读,都可以归结为强调内容的programmatic architecture,但设计形式是否具有随机性,这是可以深入思考的。

1533523110121.jpeg

刘欣(景观第17工作室)

设计选址在北京东直门北桥下。其功能分区多样;人群混杂隔阂大;区块割裂明显。

在场地中发现了戏剧性的空间,使几种人群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我提出了“浸没式戏剧”概念,使每个群体都能沉浸在“剧场”中,织补破碎的斑块与区域。

李翔宁:从视觉和构图的角度认为做得不错,美中不足的是对景观的使用定位没有特别清晰,桥下空间上面的空间比较厚实和沉重,是否在人的使用上会带来使用上的不适,这是在功能上的小建议。

华黎:设计出发点很好,对现有城市中不被重视的空间,通过景观设计的积极介入,激发它的活力,带给城市更丰富的生活。肯定了工作方法,深度和表达成果,建议捕捉更多场地的场所精神。

张路峰:成果完整,表达充分,工作思路清晰,关注立交桥下交通基础设施,有可实施的可能性。巧妙抓住“戏剧”的联系,把原来不被重视的场地变成重要的空间,其中细节,设计手法比较高明。建议接下来可从交通噪声,汽车尾气污染治理防护方面再做文章。

张利:是对Olmsted的致敬,用当代的语汇做的一个古典的设计。解决的是把原来被工业化时代分隔的,或前工业化时代未曾连接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创立一种中产阶级能够主导城市,享受城市的方式。美中不足的是链接的场地再深挖与周边的关系。

汪涵(景观第19工作室)

设计场地位于北京八宝山墓葬群,北侧人民公墓用地过于紧张,内部环境凄冷阴森,与周围的城市化进程脱节。惯用的墓区形式更多在强调逝者占据的位置,但墓园更应该是给逝者亲属提供缅怀和追忆的场所,因此,如何应对公墓中过度饱和的现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缓的氛围重新定义分离与新生的意义,是本次设计主要探讨的内容。

张利:这个设计选题其实是挺好的,景观和城市设计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服务于生命体或生活的,但时不时我们的空间和我们的建成产品要服务于死亡。由于最近经历家人的变故,看到你的设计我挺有感触。你们以足够的尊重和文明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理解,是很真实的。中西方对于死亡的态度不同,一个认为死亡是终极,一个认为死亡是延续,一个认为死亡是集体主义的,或者是神的所属的群体的共性,另一个认为是你和逝者个人之间的,个人亲情关系的升华……导致建成空间中用于死亡的所有的遇见或者用于服务死亡的纪念性空间完全对立,一种是垂直的,可见的,纪念性的,另一种是水平的,透明的,隐函的。两种方式不同人的理解都是可以的。

李翔宁: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讨论关于建筑学培养的终极目标,可能未来建筑学培养的人才更多的去设计虚拟的建筑,为新媒体时代创造更多可能性。这个方案更像是重庆森林,在描写底层社会非常丰富、细腻的状态。

霍奕彤(建筑第16工作室)

城市工业遗产的改造在当今世界是个持久的话题。设计方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研究首钢的“非工业”文化遗产,以及首钢的文化叙事与城市社区的关系。最终选择以浸没剧场为题在热风炉附近策划四维剧场与新首钢未来的故事。剧场内的故事不止发生在建筑内部,也发生在建筑外的园区内。四维剧场不只是以个体的形式独立存在,它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一起活跃起来,不只是浸没在剧场中,更是浸没在首钢里。以此达成以剧场功能为核心,唤醒首钢区域的初衷。

李翔宁:形式感很强,建筑上很复杂的钢架系统不是很必要。现在钢架系统看起来像附加的,似乎是为了适应原有的工业的氛围,从结构上也未必需要,因为也不是从上面悬挂下来的结构体,所以会从造型和结构上有一点点疑问。

华黎:新老关系交代的不清楚,哪些是旧的?哪些是对老的的改造。

张路峰:加建的东西太多了,掩盖了工业的信息,我们通常觉得工业遗产要保护的对待,保护对象加东西的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东西尊重,加的东西应该是一个比较弱的状态,而不是强行的把它改头换面。叙事的空间对叙事的内容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还是同样的空间可以接受不同的叙事?建筑空间和人的使用上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思考叙事怎么应用到建筑里,是图解化的应用?还是把叙事当做引导空间的线索?

任子墨(建筑 第16工作室)

在这个方案中,我探讨的问题是当城市尺度和工业尺度发生碰撞,二者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又是否能够并置与共存。于是我首先通过对工业厂区和城市街区的一系列研究,提取理想模块,引入城市公交系统在工业厂区中形成一个经由城市尺度转译过的空间序列,同时尝试设计一套针对首钢的自定义城市设计规范。接着选取序列中的一个模块按照自定义规范进行实验性的原型设计。

李翔宁:老师肯定了整个方案的策划研究,表示方案整体的图纸、模型表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提出方案带有一点点自我封闭的性质,如果能够跟城市发生更大的关联会更好。

华黎:老师评价整个方案前期的设想和梳理非常到位。同时表示建筑设计本身做的还是很深入的,包括对空间的处理,对路径,事件的归纳,应该更多的表现出来。问题是应该更清楚的表达出设计场地中新的和老的一个关系。而且除了在城市设计的层面去探讨问题,也应该探讨工厂和建筑学之间的联系。

张路锋:老师提出了自己对于设计课题的看法,既然要在整个项目里体现一个非工业的叙事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延续工业的主题,反而应该是在没有工业元素的地方去造一些非工业的叙事的内容去跟已有的工业元素进行对比,而不是直接去操作工业的部分。

1533523110912.jpeg

赵桐(建筑 第7工作室)

北寨汉墓有国内最顶级的汉画像石,原博物馆又从各种渠道收集了很多。基于此,考虑设计一座汉画像石博物馆,设计结合当地的建筑形制、材料,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主体分为南北两组,中间以露天画像石广场相连。建筑由南向北,逐渐抬高,以突显北侧汉墓的核心地位。游览者可以通过穿梭在层层叠叠的石板屋檐下,感受到充满仪式感的空间节奏,从高低错落的石墙间通向未知神秘的院落空间,真正的将汉墓画像石所体现的丧葬艺术以建筑空间的语言呈现给游客。

华黎:太过于停留在图面的表现和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但是忽略了空间与结构上的问题。就整个建筑群的形体来说做的不错,但内部空间是什么情况,有怎样的质量,缺少这部分的相关图纸。

李翔宁:就入口等几个节点的图面和气氛营造来看,具备成为好建筑的潜质,但是更重要的内部空间的营造,展场的排布,流线的安排,都没有表达出来,就毕业设计来说考量的细节还不到位,平面图展现的信息太模糊,技术上、结构上、空间上还有许多的问题要解决。

张路峰:由主题来反思,你们的建筑是否在文化和生活上对当地的村落,对村民产生了回馈?这么小的一个村子,是否需要这么大面积的博物馆建筑这都是问题,需要做一个交代。其次,你的建筑为什么要分区,在功能上有什么作用,这部分也缺少解释。


          采 访          

周宇舫/何可人/候晓蕾

#毕业生应该怎样得态度对待毕设,应该是五年学习得总结还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开始?

周宇舫:对央美的学生来说,毕业创作就仅仅是一个创作。因为在别的学校建筑学这个环节叫做毕业设计,看似是对过去所学的一个总结,那我们央美用的词叫做毕业创作,它的意思既不关乎过去的总结,也不关乎新的方向,就关乎你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创作,这可以说是央美毕业创作的核心思想。如果说它是以往课程的一个总结,就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设计,那这个毕业设计不是我们不要,而是当把我们的创作和造型学院、设计学院等放在一个层面上来看,我们以总结报告我学过什么知识,这是不靠谱的,对吧?但是好的毕业创作一定会开启自己有兴趣的这个方向。更多的,毕业创作就是一个你在这学习五年以后,最后愿意呈现给同学,呈现给家长,呈现给老师的是什么?或者说呈现给自己的是什么?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美院的毕业创作,有可能是一个可以翻身的机会,可能你过去课程成绩一直一般般,但也许就一个毕业创作,让你成为这届里最耀眼的被别人关注的那个,这就是毕业创作。

侯晓蕾:其实我觉得两个可能都不是,我认为毕业创作更像是五年学习的一个延伸,但它肯定不是一个新方向。因为这个方向本身来说是工作室给你注入了一个方向,以前的本科的教学也已经投入这个方向,只不过一直都不太明确,而在最后毕设阶段你自己明确了这个方向,所以它肯定不是一个跟前面的学习没有关系的产物。原来都是一个一个的,一块一块的,其实就是想办法怎么样组装起来,你有一个特别清晰的逻辑把它组装好,然后还得有一个特别明确的一个想法,你自己还能提出的概念和创作的一种思维,然后你慢慢的把这些东西组装出来之后,再让它像一个很就是功能很完善的一个系统在运转,就是等于就是把原来的东西给系统化了、升华了、延伸了,就这么一个事情。

所以我觉得工作室要做的其实很多方面是这个方面,因为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其实就像穿衣服一样,我穿这套衣服,那个人穿那套衣服,所以每个人到最后都要建立自己的系统的,在构建这个系统的过程中再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


#当年做的毕设,回头看它在你的整个过程中是什么地位,是否决定了后来的方向?

侯晓蕾:我觉得肯定是当时自己的一个的探索,当时本科学习的一种延伸,但现在来看已经变化很多了,这也很正常。因为那相当于人的在那个阶段对自己当时进行的总结,还是对自己有影响的,但是是否决定了后来的方向呢?也不一定。不管它是否决定了后来的方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思考大于它最后成果本身,如果一个同学他思考的足够,这种思考的量在他的毕设中的比重与最后做效果那块所占的比重相比的更大的话,他的作品一定是相对来说的话比较深刻的。所以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对于社会性的一种思考,对于现实的一种批判,然后对于一些很多相关与景观专业相关和相关的时代特征的关系。虽然说是作为一个本科阶段的学生,但是我们希望大家着眼于社会研究这件事。


#您最喜欢的毕设作品?

周宇舫:我最喜欢的我们那个工作室中间的这组(这是我个人喜欢),但是他们也还没做到位。当然今天我们工作室推出来的这两个(石泽元、许扬)完成度是要好过中间这一组,当老师也要公平。这两个同学每一个步骤都干净利索地完成了毕业创作——布展/交作业等过程,他们都是完成得很好的,所以应该推奖。但是我个人觉得中间那组更有一种批判性或者探索性,她们还是在琢磨一些她们自己的东西。

#评委说到的点就还有没有必要再去继续的改善,或者这就是一个终点。

周宇舫:很简单的道理:一辈子去改。大家都画过画,在考试的时候才必须要完成度。但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真谛在于未完成。当代艺术的价值也是在于未完成的状态。


#答辩的时候,有老师评价一个同学的方案,说我们艺术生就应该做这样的作品?

周宇舫:“我们学校在别人眼里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是一直延续的。所以这个问题特别容易理解,你依然是你,而不是你家长眼中你应该呈现的状态,家长总是固执地认为你该干某件事,如果我们把评委看成家长,就可以发现评委所说的并不是我们的短板,而是说你可以做感兴趣的事情,包括你可以做得很工科、很理性的。但是因为你有美这个概念的存在,就可以做得比别人更有表现力。央美的学生其实最该推崇做事做到极致,因为这个环境允许你去做。但是评委也说了很多非常犀利的东西,的确是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没做到的,而不是说我们应该去做另一方面。

何可人:今天其实可以看到外面来的评委老师大多数都是清华的同济的,他们也都挺欣赏美院的,认为美院有非常有特色的东西—就相对于清华、同济等其他工科院校。他们比较看中美院同学的创意、表达与表现力,这种做模型、渲图和P图的能力是我们的看家本事,一定不能丢。

但是再回到提得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建筑本身的问题,比如功能、技术、结构,这些本来也确实是我们的短板。这些东西当然也很重要,但不是说我们不会或是怎么样,我们的毕业设计更注意在创意和表现上,要不然光功能也不是很能表现出来。但是评委们也还是认可的,因为学生阶段对这方面很多东西学不了(比如施工图),你可能真的去实习或开始实践才自然会了。所以很多老师他们还抱着一点这种期盼,因为他理解学生很多东西还没有经验、没能做到,但是你一定要有你自己特别的想法,他们没见过的。这些老师走南闯北几乎什么都见过,你有什么突出的想法就格外重要了。然后是你的表达与表现能力,你的图面这是应该非常非常注重的。这两点我觉得尤其是我们美院,特别是我们的毕业创作毕业设计最最吸引人的地方,吸引那么多人都来给你评给你看。所以我觉得这是你们低年级同学以后一定要注意的,也是我们老师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就是一个创意一个表现这两点。

另外就是你提出这个问题,如果在座老师觉得这个挺好的,算是很好的可以发展的想法(但你肯定做不到完美,因为你们就这么短短的时间,学生不可能把它做到尽善尽美,要不然就真成大师了。所以在学生期间一定要锻炼批判性的思维,不要循规蹈矩、人云亦云或者故意模仿别人的,那你反而还做不过人家,你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你能把功能做得最好、能把结构做的最合理?没有必要这样,所以就要去注重表现和创意,就是这样。

更多毕业设计的详细介绍

请持续关注我们

2条评论
雅思不考七分不改名
雅思不考七分不改名 2019-06-09 16:53:49 回复 0

感谢分享!

右质
右质 2018-08-12 12:14:29 回复 0

谢谢分享~

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 中央美院ARCHVOE建筑之声

作者:ARCHVOE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