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隈研吾的困境

iStructure iStructure

作者:iStructure
原文链接

作者:H(Architect) & PP(Structure Engineer)

隈研吾 Kengo Kuma(1954.8.8~ )

说起隈研吾,结构工程师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但在建筑师可谓是尽人皆知。有人会提起他的《十宅论》和《负建筑》;有人会提起他的长城脚下的公寓;也有人会提起东京奥运会主场馆,他与zaha之间关于抄袭事件的官司。作为一名与中国合作颇多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总是绕有话题性的在建筑圈的日常生活中被提及。

说现在的隈研吾是世界范围内的当红建筑师一点都不为过,从他官方主页上近几年来井喷式的项目数量也不难看出,隈研吾的设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

材料 —— 形式 —— 建筑,隈研吾的作品谱系表

有时隈工会被调侃说成是“内装建筑师”,以至于芒果台肥皂剧都以此作为段子。

但不得否认的是,隈研吾一直致力于从物质性、构造性、在地性等多方面不断的探索材料运用的无限可能。以材料与构造的关系为一条逻辑主线,串联起了其作品的内在逻辑。今天小i就同建筑H,一起来到隈研吾所设计的东京大学情报学馆,一起讨论一下隈研吾的作品。

 东京大学情报学馆



H:说来也巧,隈研吾在东京的个展是我们一起去看的,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木桥博物馆。虽然叫博物馆,但其实它是连接酒店和画廊的连桥。而在日本这样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隈研吾却采用了这样一种看起来极不稳定的结构形态,简直就是一根柱子撑起一片天啊。

木桥博物馆模型

PP: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项目,为此我还专门回来查了相关资料到底怎样用木头实现如此大的悬挑和跨越。难道真的是用木头逐层悬挑而成?

 木桥博物馆立面

在建筑师的自述中提到“参考古代中国和日本经常使用的悬臂结构,挑战一项由小部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其所指的传统工艺就是我们古代建筑中的瑰宝——斗拱。

斗拱是中国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的部份。其功用在于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古建筑斗拱 & 营造法式图册

今天我们习惯于利用大截面梁或桁架完成跨越,而逐渐遗忘了传统的木结构技艺。而日本的工匠不但传承了这一技艺,而且通过不断的专研和实践衍生出更为符合本国文化的形式。试想如果这个桥是用钢结构桁架完成的,那可能就无法做到这么震撼了。

木桥博物馆斗拱细部

木桥博物馆立面图

(两侧的观光电梯也是结构的一部分)

H:与其说隈研吾要创造一种视觉震撼,倒不如说他要创造一种宁静又庄严的禅意。不过他自己也讲到是个从小爱玩积木的人。他认为,虽然是一种积木,但积木与积木之间不是简简单单的拼合关系,而是将相同部件像编制一样组合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连接系统。而对于这种系统的探索,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作品。

 受到日本民间玩具’QIDOLI’的启发

隈研吾设计的玩具

Kodama  Kengo Kuma & Associates

Kodama  Kengo Kuma & Associates

PP:我听说他不喜欢钢结构,更不喜欢混凝土。当今建筑几乎被这两种材料统治,怎么就入不了他的法眼呢?

H: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对抗6、70年代在日本如火如荼的“新陈代谢”派以及批判后来日本建筑界风起云涌的对于混凝土的追捧。

为了宣告后现代主义之死,隈研吾用及其讽刺的手法

完成了他的第一个公共建筑M2,但M2也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好建筑

PP:但其实这是很矛盾的,比如他在中国很有名的项目长城脚下的公社。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都会想到中国。因此他就要用竹子做一个满足现代抗震规范要求的房子。

 长城脚下的公社

可在中国竹子多半用在室内的装饰上,由于其强度低易开裂的特性,极少有人会拿它来做支撑建物的柱子。因此他就受钢管混凝土(CFT)的启发,将混凝土灌入柱子中形成CFB,来提高其强度。方法是巧妙的,可他不喜欢混凝土又不得不用混凝土,用了混凝土还要把混凝土藏起来,这种做法本身就很矛盾。

长城脚下的公社内部

H:他在自己的书里多次提到过,混凝土是没有生命的材料,在它浇筑成型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被改变的可能性,石材会不断风化、木材也会不断变色,但混凝土却几乎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他之所以对积木感兴趣,正是因为积木拥有可以从散落到有序的这种变化的自由性。人们可以参与这类建筑的搭建,同样也可以参与它的拆毁;相比之下混凝土房子的拆毁过程就只能用机械或外力去破环。隈研吾称这种可以参与其建造与拆毁的建筑为建筑的民主主义。

隈研吾结合在地风土元素

于台湾亲炙南园设计的風檐

PP:建筑也能体现民主主义?

H:你可以理解为他给自己的建筑找了一件华丽的理论外衣,看着隈研吾如今暴发户一样的状态,可能你都忘了人家其实是个理论派啊。他出的书真的是多,从他的书中你会发现,隈工真的是一位时时刻刻都具有“批判精神”的建筑师。对于建筑师来说,批判本身的意义可能在于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大的潮流吞噬,要有时刻对自己提出疑问的能力。这样你的思想和建筑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

不看隈工的书就不懂隈工的建筑?

PP:是否可以认为“非主流”的材料就是他用来批判的武器?比如木材、石材、纸等等。但在结构工程师看来他其实只是把这些新的材料用在表象,实质还是没有逃出他所排斥的混凝土与钢材。比如安东尼•克拉夫博物馆中他用到了纸,但实质上是通过在膨胀的铝网上喷射纸浆来制造的。再比如木桥博物馆的柱子,实质是由一根钢结构芯柱外包木材形成的。

安东尼•克拉夫博物馆中纸质格栅,

实质上是通过在膨胀的铝网上喷射纸浆制造的

 木桥博物馆的柱子,

实质是由一根钢结构芯柱外包木材而成

H:我并不认为哪个建筑师会单纯为了批判而去做建筑,而隈研吾鄙弃混凝土应该是对他对于时代的思考,混凝土作为高度工业化的人造材料非常契合日本6、70年代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但一座充满冷冰冰混凝土的城市却并不能给人带来舒适与安逸。隈研吾对于自然性、在地性材料的执着其实是他对于“建筑将如何发展”的答案。

石材美术馆

PP:这样说来,“批判武器”的形容是不恰当。应该是利用这些自然的材料,完成其自然建筑的追求。

H:你说的对。拿今天我们来参观的东大会馆洋果子店来说,室外餐厅灰空间设计的真的很好,是一个让人静心享受下午茶的好地方。但其木条板的表皮完全可以从这座建筑的功能上剥离掉,尤其当你看到木条板背后密密的钢龙骨时,就会觉得隈研吾所崇尚的“自然的建筑”没那么站得住脚。

东大会馆洋果子店

PP:太同意。外皮看起来非常亮眼,而走到里面看,这厚型防火涂料与华丽的外表很不相配。感觉花了太多的力气在外皮的装饰上,而内部却不出彩。这“表皮建筑师”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啊。

精致的木质表皮与粗犷的内部防火涂料

H:fa-bo这个项目估计你也有想吐槽的地方吧。这本来是一栋日本纺织品制造商用来展览和开展纺织研究之用的三层小楼,隈研吾加了一圈碳纤维索对其进行抗震加固。

小松精炼厂加固项目

PP:用拉索来加固旗杆,通过拉索的拉力可以显著得提高其抗侧能力。但拉索来加固一个房子,拉索的刚度相对于房子的刚度,是否能起到加固作用,作为结构工程师,我表示深深的怀疑。也有可能是因为拉索布置得非常密,使得其整体刚度比较大。

H:我觉得它妙就妙在索的密度上,120mm间隔的排布,让这座简单的小楼外侧形成了轻柔暧昧的灰空间,立刻就变得有诗意了,而且也格外符合一座纺织品展示馆的气氛。从某种意义来讲fa-bo的抗震加固改造却是比东大洋果子店更加追寻到材料与结构之间本质关系的好项目。

碳纤维拉索细部

pp:不过无论是批判也好称赞也罢,惯性思维的确是设计的大敌。如果墨守成规,死扣规范,隈研吾的这些项目在国内基本上都很难落地。比如我自己,让我去设计一个竹子、石头、碳纤维的房子,我是心中一点底都没有。从今天我们对于隈研吾的讨论中,除了震撼,确实引起了我很多的反思。

有趣的砌体结构(安養寺阿弥陀如来坐像収蔵施設)

H:虽然我们今天一直在说隈研吾是一位有批判精神的建筑师,但纵观整个日本的现代建筑史中历代有影响的建筑师们亦是如此。上至前川国男、清家清等开山之人;下到长谷川豪这样的新锐年轻建筑师,他们始终围绕着“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不断钻研。这五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当真正去实践时却发现,代代延续的思想和技艺与飞速发展的建造技术是多么的矛盾。若想成为一位有批判精神的设计者,胆识与远见固然必要,懂得传承才是前提。什么东西要传承;为什么要传承;要如何传承值得我们一直思考。

由于篇幅有限,以下就为大家列一下隈研吾的其他项目,和大家一同欣赏。

木 材   

太宰府市宰府星巴克

浜名湖花博


 金 属    

北京前门

北京前门金属格栅细部

虹口SOHO

 陶 板 瓦 片   

Shipyard 1862

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

新津 知・芸術館


交流合作

我们很高兴与结构同行探讨,也很愿意为建筑师提供结构方案、咨询建议、找形分析等。如有需求,请联系小i 微信号,或者在公众号首页留言。欢迎交流讨论!欢迎投稿!

欲了解更多隈研吾建筑相关,可前往9月4日即将开展的隈研吾事务所材料展上海首展

同时建筑学院遇建旅行国庆苏杭游学招募中,将带大家一起解读隈研吾材料展

感兴趣,可点击前往

900x600.jpg

5条评论
清云掌柜
清云掌柜 2018-09-22 15:00:52 回复 1

不管怎么说,建筑对于人的内心的探索和人对于建筑的探索,完美,表面上也许是形式的东西,却是关注了自然的表态和人的反馈。没有混凝土于内很多结构无法支持,没有自然材料于外如果展现这种精神所在

造夢先森_皮小帥
造夢先森_皮小帥 2018-09-04 22:43:29 回复 0

偎工的困境是商业建筑太多?设计费数的手软?

我不哇
我不哇 2018-09-03 21:51:53 回复 0

隈研吾的困境?应该是我们的困境吧

易衡
易衡 2018-09-03 16:49:46 回复 0

在钢筋混凝土的牢笼中挣扎的我们还好意思去批评人家装修设计师?

北城之舞
北城之舞 2018-09-03 15:01:28 回复 0

其实不是装饰建筑师,而是关注人的体验与认知的建筑师

iStructure iStructure

作者:iStructure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