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张永和——证悟Discipline

全球知识雷锋 全球知识雷锋

作者:陈立康
原文链接

“莱弗伦茨在设计里,他考虑到了砖、考虑到了窗户,考虑了各种建筑构件的关系,但舍去了一般建筑立面设计上的形式构图。在央美,如果你在自己的设计课里画这样一个立面图,真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及格。”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85篇讲座。

本文整理自于2018年11月3号上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办的讲座,属于中央美术学院主题为“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的建筑论坛板块三“建筑教育与挑战”中的上半场。本场讲座由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张永和主讲,由清华大学陈立康总结整理。

记录者:陈立康

UED前翻译,清华建筑硕士在读,永和老师铁粉

主讲人:张永和

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注册建筑师。 2012-2017普利兹克奖评委 ,同济大学教授;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5年9月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

正文共5426字30图,阅读完需要14分钟

正文

张永和

不久前我在一份英文报纸中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在美国硅谷的IT行业中想要成功则需要三个要素,其中包括talent(天赋),luck(运气)——这两个要素跟教育没什么关系,唯独第三个要素 discipline 跟教育比较有关联。所以我今天的发言也将围绕着这个关键词展开。

实际上,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中文词汇描述出 discipline 的含义,因此我将从广义上解释这个词的各种衍生含义:第一个释义是学科,第二个是规矩,第三个是纪律,第四个是处罚;在这里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前三个中文释义——我觉得大家在想到discipline这个词的时候不会想到“处罚”这个含义(但是学生有时会把纪律当成对他们的一种处罚,笑)。

我想快速地阐述 discipline 这个概念的三种延展可能性。

1.“学科知识的核心”

1st Interpretation: Core

首先,discipline 代表着 “学科知识的核心”,而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建筑学中的核心知识就应该是building (建筑物) 本身。于是,我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去设计了建筑学的课程。

·  Workshop:A Beida 1st Yr. MArch Studio

这是北京大学建筑学专业研一的设计课。如果我们是想实实在在地搭建一栋房子(注:一般大学教育的设计课,并不会真的把建筑物建出来),那我们就会重新思考 “设计” 在以实际建造为前提下,会起什么作用?而我们应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开始画图和建模?

我们后院有一面围墙,我们决定在这里盖一个木工坊。起初我们会绘制这样的草图(图1)——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建筑本身,所以我们直接地进入的是建造施工草图。这些图并没有非常精准的尺寸,但是它们能够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目前的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如细部、结构、空间等等。

图 1 工作坊建造施工草图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需要在什么时候开始计算?我们并非工程师,对计算也并不是非常精通,但是我们的学生还是努力去做一些结构计算,然后我们还做了一些试验,直接地用实际材料做出建筑构件测试了结构的设计,也对梁柱到地面的承重结构上的各种节点设计。在2000年12月份,这是当时在现场工作的学生(指荧幕上的图片);这是在隔年4月份的时候(图3),当时这房子没有大门,所以我们就开始设计和建造了大门。同样的我们也没有绘制典型的设计图,而我们只画了施工图纸就进行了大门的施工。

图2 学生做的结构实验

图3 大门建造施工草图

另外在这个图上(图4:有墙,有门,有屋顶的完整空间)我们可看到房子还没真正意义上完成,至少屋顶保温层是还没安装上的。 所以学生们就在这儿逐渐完善了房子,建造了屋顶的保温层。当然学生也巧妙地运用了回收的空矿泉水瓶作为保温材料(图5)。

图4  还没完全完成的工作坊房子

图 5 利用空矿泉水瓶作为保温层的材料

总之,整个的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们 “ 通过建造学习” ——毕竟我们关心的就是建造和建筑本身。

· Mini-Skyscraper:A MIT Student Design-Build Competition

在MIT举行过一个微观摩天楼的设计竞赛。再一次地,我们见证了“设计”和“建造”的不一致。下图就是赢得这个大赛的设计方案,它叫做“肌肉塔”(Muscle Tower)。

图 6 肌肉塔设计方案

这是一栋通过气动人工肌肉打造出的一个灵活可动的“摩天楼”——这听起来仿佛非常MIT;这个设计看起来非常高科技——但是这只为了竞赛需要表现设计做的图。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设计点子,但是当真正建造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这设计其实并不需要很高的科技来完成,用普通的工艺即可:四个学生加上一个助教,在一间普通车间就可以制作出来。

这里(图7),我们把整座塔搬到学生中心前的户外场地上,在那儿完成了最后装配。整个搬运过程仅只有我、助教,以及这四个(设计塔的)学生,和几个临时来帮忙的同学,大家一起抬,没有任何机械设备。

图7  搬运肌肉塔

图 8 展示在学术中心前的户外场地的肌肉塔

在这张图上(图8)最后的成果看似非常惊人,不像是简单的工作坊里能做出来的。不过这里的重点是,学生们都在建造的过程中经历相似过程,也提出并考虑了相似的问题,整个过程里他们不依赖设计课里的绘图和模型制作,另外有趣的是他们在建造过程中都没有大量地依靠高科技。

2.“严谨”

2nd Interpretation: Rigor

对disciplined的第二个解释就是严谨(rigor)。在这里“严谨”是一个对discipline非常老派的定义。我说的不是从建筑理论书上得到的,我这个关于严谨的定义来自本格派侦探小说,如著名的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这里对于“严谨”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理性和秩序(Rationality and Order)。但是作为学生不可能总是有实际建造的机会,那么我们该怎样传达这种理念呢?

· 1:2:A Tongji 2nd Yr. Architecture Studio

在同济大学,我让大二学生面对的第一个作业是1:2 比例的绘图,并且在绘制中不能使用电脑,只能使用丁字尺、三角尺这些工具。因为1:2比例的图纸很大,学生们都趴在地板上、或贴着墙上来画图(图9)。所以希望能通过这种非常的方式去促使学生以不一样的方式去思考。而对学生们来说,他们这会儿会觉得discipline 更像是处罚的意思(笑)。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在地上画的草图上有着学生的一些脚印,他们在图上来回走的时候踩到的(图10)。

图9 学生们趴在地板上画图

图10 满是脚印的绘图

· 1K House:A MIT Advanced MArch Studio

然后我们快速地过一下,还是回到麻省理工学院。我们认为可以用一千美元造一个住宅,最后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还是花了将近六千美元造了个90多平米的房子(注:约为400人民币/平米),而这个项目目的是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后重建设计一个低廉的独立住宅。

图11 材料与估价

虽然如此,对于我来说,设计的想法还是着重在建造形态上,从房子的草图来看,可以看到我们还是在追求建筑学上的空间质量、功能组织、秩序等课题, 而这些考量并没有因为我们的预算而受限制。我们可以看到这座房子的外边和里边的照片(图12)。

图12 低廉独立住宅平面图、建造过程、室内外照片

3.“本体论”

3rd Interpretation: Ontology

最后,discipline这个词也可以从本体论(ontology)的角度理解。我们以“理性”为起点,但当我们不断地去推演它,它有的时候就可能变成了另一种东西。

· Craft:A Tongji Architecture Seminar

比如在同济大学,我们有一门叫作Craft的课程,我们从路易·康和砖的对话开始(就是你们都知道的那段对话)。

· Marina Tabassum:Bait Ur Rouf Mosque

图13 Marina Tabassum和 她的作品Bait Ur Rouf Mosque

而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一位在孟加拉首都达卡的当地建筑师。她(Marina Tabassum)当然也十分受路易·康的影响,而她所做的作品也都是些非常漂亮的建筑,在这(图14)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需要大跨度梁的地方是使用混凝土,然后其他的都是砖头,砌筑方法也相对常规。

640.webp (59).jpg

图14 建筑室内。有着大跨度的混凝土梁

· Eladio Dieste:Church of San Pedro

640.webp (60).jpg

图15 Eladio Dieste 与他的作品 圣彼得教堂

我们还会看一些想法比较独特、比较疯狂的人,比如这是乌拉圭的一个建筑兼工程师(Eladio Dieste)。我们看到照片上的他好像显得不太高兴(笑)。他其实对于建筑主要的关注点就是预算,因为乌拉圭非常贫穷,因此如何减少的建筑材料去节省预算是他所关心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说圣彼得教堂(Church of San Pedro),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它的整体结构。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图16)。

图 16 单层薄砖建造的墙面;图 17 受力分析图

这些墙面、房顶所使用的都是一层薄砖,可能大家会想 “是怎样一种理性思考才会引导出这样极端的设计呢?” 在这项目中,理性思考在最开始时就存在,但到最后的时候却形成不一样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会和一些工程师讨论,试图找出这栋建筑及玫瑰窗设计背后的逻辑或它的理性考量。同济大学设计院的一个工程师画了这张受力分析图(图17)。我非常希望可以更多地和工程师合作,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

·Sigurd Lewerentz:St. Peter’s Church at Klippan 1962-66

图18 Sigurd Lewerentz和它的设计:St. Peter’s Church at Klippan 1962-66

还有莱弗伦茨(Sigurd Lewerentz),他是一个瑞典的建筑师,实际上他也是从理性的角度开始思考的,他在自己的一生之中积累了许多的实践经验,他在30多岁的时候退出了实践,在70岁左右的时候又重新开始做建筑,他对某些事物已经有很深的理解。比如说砖头的大小,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个砖头进行切割?还有如何在砖墙上开窗户?最后,他对于建筑的理解不论有多么的理性,但都是和当时瑞典传统的建筑理论有所背离的。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在乌拉圭圣彼得教堂的图片,这里是一个在瑞典的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 at Klippan 1962-66),莱弗伦茨在设计里,他考虑到了砖、考虑到了窗户,考虑了各种建筑构件的关系,但舍去了一般建筑立面设计上的形式构图(图19)。在央美,如果你在自己的设计课里画这样一个立面图,真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及格。

图 19 瑞典圣彼得教堂立面图

图20 砌砖的草图

这还有一些草图(图20),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几个天窗,用的都是不同的砖头砌筑方式(图21)。实际上,当时建筑工人在砌砖的时候非常地迷茫,他们并不知道莱弗伦茨想做什么,因为莱弗伦茨的方式在工人眼里是错的。当时莱弗伦茨就说,你们就按照我的砌法做就好了,然后骗他们说过后会抹灰遮盖掉。当时这个建筑师已经90岁了,这样的设计里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理性呢?这个我也很难评判。

图21 用不同的砖头砌筑方式来建造天窗

这是日本汪汪工作室对这个教堂所做的一个研究,是对教堂家具的研究。这是原始的设计草图(图22),应该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我猜,但可能看起来不是特别的舒服。这是教堂里面的照片和一些草图。就像我们做的草图一样,主要是为了研究建造而画的(图23)。

图22 原始的设计草图

图 23 为研究建造而画的绘图

在这个建筑当中,莱弗伦茨还是使用修辞性的建筑语言,比如说,这个洗礼池的设计(图24 )似乎就是想告诉我们,他就是刻意不想把这个砖头割掉。然后还有窗户的设计,而什么是窗户呢?根据莱弗伦斯的说法,窗户就是在墙上开个洞,然后直接黏上一块玻璃在洞口外,就这样(图25)。后来这些窗户还是用4个钢夹做了一下加固,但依然可以看到窗户玻璃的外沿的一层硅胶,真的是十分粗犷。

图 24 洗礼池,刻意不切平的砖头

图25 教堂的窗口

· St. Peter’s Church study, MIT March Studio 2014

这是在MIT我们砌筑的圣彼得教堂壁炉的模型(图26 ),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些一块块的砖头,不过这砖的尺寸是很小的。

图 26 圣彼得教堂的壁炉模型

我们很难站在像莱弗伦茨这样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在60年代,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建筑师都说的不多。

· Craft:Tongji students work: Drawing analysis 

最后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刚才提到的同济大学每年进行的Craft 课程。在这课程之中我们没有建造,但我们画了些图。这些都是一些分析性图纸(图27),试图通过这些图找出一栋建筑到底是如何被设计和建造出来的,并且也想找出建筑师在当时可能面临了怎样的情况与问题。

图 27 巴格斯韦德教堂的 分析性图纸

图 28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的分析性图纸

比如说这个教堂在设计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在台湾东海大学,这是教学楼,这教堂(图28)是贝聿明和陈其宽设计的。这应该就是我最后一页幻灯片了。

总之,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应该以哪一种教条的方式对 discipline 这个词进行一个定义,相反,我们应当从建筑的角度考虑建筑学,这是最重要的。谢谢。

微信截图_20181123231342.jpg

文字中藏着建筑的散文集:《作文本》,张永和

图画中藏着建筑的绘画册:《图画本》,张永和

建筑实践的作品集: 《绘画非常建筑》,张永和

WA 世界建筑 杂志 2017年 第10期 : 张永和  造的现代性

视频


尚上讲堂 | 张永和:弗兰肯斯坦之人造城的故事

榫卯Talks 张永和:建筑的意义在建筑之内

非常建筑现在进行时,Syracuse University,New York,04/17/2018,

文章

张永和:一位不老顽童的“非常”生活 | INTERNI设计时代专访

https://www.sohu.com/a/196987354_99949842

讲座实录 | 张永和:南东南,东方与南方语境下的思考

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906082601

建筑师在做什么120 | 张永和:扣住建筑的基本问题

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525102730

张永和:中国的城市已经没法走路了!

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525095224

张永和——建筑是审查世界的一种方式

https://www.shejiben.com/sjs/3986422/log-38480-l423347.html

0条评论
全球知识雷锋 全球知识雷锋

作者:陈立康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