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我的学堂 我的旅行 退出账号

王开:从OMA到JOA, 以讲故事的方式审视空间

建道筑格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作者:建道超越课堂
原文链接

从南工大到荷兰代尔夫特,建筑师王开完成了搭建建筑思维语境到构架设计逻辑语言的进阶;从OMA到JOA,在多家顶级建筑事务所强化了自己的设计体系,从而构架起了自己的一套设计方法论,并在全球各个项目中实践并且完善着这套方法。此外,王开基于代尔夫特大学的设计课题,开设了“双城记”的研究方向,比较鹿特丹与上海的差异来寻找解读城市建筑的逻辑。

曾有人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作为新生代的建筑师,王开是一个乐于总结和反思的先行者。正如这次采访,字里行间都能感受他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思考力。

重塑和回归是王开的关键词,重塑是作为新生代设计师的动力,而回归则是他个人对于设计的反思和提炼,即独特又朴实的方法论帮助他从OMA到JOA一直向前。尽管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不断地发生着转变,王开始终保持对建筑的热忱,在一次次挑战中完成了自己设计世界的搭建。本期Archidogs对谈JOA开间建筑创始人王开,一起来聊聊从求学到创业的心路历程。



王开

2004-2009,本科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设计-绵阳车站改造项目,获得大学生最佳毕业设计奖,2010-2012年,研究生攻读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2012年毕业设计-安卡拉重构乌托邦,获得荣誉毕业设计奖,并且在2012年获得荷兰注册建筑师。

2012-2014年11月,加入荷兰KCAP建筑和规划事务所,主要负责项目包括,深圳笋岗清水河规划项目竞赛一等奖,深圳笋岗清水河子单元13竞赛一等奖;

从2014年12月-2017年11月加入了荷兰MVRDV建筑与规划事务,主要负责的项目包括:韩国首尔高架桥改造项目竞赛一等奖,并于2016年5月建成开幕;北京通州总体规划项目竞赛二等奖;于2016年带领MVRDV团队参与第15届威尼斯双年展-透明厨房的设计和展览,并且代表MVRDV参与了CCTV “远方的家”荷兰站的录制;

2017年11月加入了鹿特丹OMA建筑事务所,跟随雷姆.库哈斯参与了北京中期国际总部办公大楼设计,上海万科哥伦比亚中心设计,负责韩国首尔Samsung旗舰总店设计获得竞赛一等奖。

2014年王开在鹿特丹成立了JOA开间建筑事务所,2015年公司开了上海和多伦多分公司,公司面向更佳多元化,公司设计项目包括:2015年威尼斯世博会分展-“民以食为天”;韩国首尔麻浦区油筒改造三等奖;尼泊尔加德满都震后重建项目三等奖;Combo设计竞赛-”美好监狱“概念设计参展于上海喜马拉雅博物馆“山水城市”;河北张北县小学图书馆设计评委组主席奖,并参加各种大型国际的设计竞赛-例如赫尔辛基古根海姆竞赛。与此同时,王开还率领团队参与更多的实践项目,例如:瑞典隆德度假度假别墅;荷兰伯克尔别墅;立陶宛乌泰纳镇工业空间;以及新西兰图阿考镇规划设计。



JOA开间建筑于2014年成立于鹿特丹,是一家立足于上海,鹿特丹,多伦多的多元化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于2014年11月10日,由两位中国籍创始人王开,林颖豪,和一位加拿大籍创始人乔丹·约博利共同创立。我们秉承开放的态度面对设计的全过程,试图在城市化和全局观的视角下,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条件下,在城市,文化,地方和使用者的利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我们相信,不同学科之间开放的对话和不同背景共同合作的思辨环境,能够促进我们不断优化公司架构,深化研究成果。我们的工作贯彻和协调多个层面,从城市研究,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细部,到建筑工地的密切合作。我们希望藉由这样的流程,避免止步于对愿景的空谈,构建我们对于特定环境的全面了解和介入。

开放的态度和对于设计流程的控制使得我们能够将客户的愿景从抽象付诸现实。同时,我们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学院的工作,也给我们提供了城市和建筑研究方面的资源和土壤。

JOA开间建筑将会持续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我们也鼓励多方的讨论和客户的积极参与,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和人居环境。



Jordan Yerbury  乔丹·约博利

JOA开间建筑创始人/设计主创

2007-2011年,本科就读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建筑系;2014-2015年, 研究生攻读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2014年11月创立了JOA 开间建筑,他以结构工程师的角色,把控公司更多项目的后期进程,对于结构,材料,节点,构造方面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于此同时也负责公司的软件研究,例如Grasshopper、Revit、Dynamo、CityEngine等新型设计软件,思考如何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林颖豪

JOA开间建筑创始人/设计主创

2005-2010,本科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2010-2012年, 研究生攻读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自2012年起,他工作于荷兰Kaan 建筑事务所,担任项目负责人,2014年11月创立了JOA 开间建筑,主要负责公司的项目各个阶段的把控。并且负责公司的新型软件在各个阶段的运用和结合。

 

张甜甜

JOA开间建筑合伙人/设计主创

作为⼀个从业12年的职业建筑师,大部分建筑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都⽴足于中国本⼟,设计实践范围涵盖多种尺度和领域,从小尺度的深港双年展的空间装置设计,到建筑单体设计,如三亚亚龙湾行政中心,乃⾄大尺度的城市设计,如深圳前海新区规划和新加坡绿色走廊改造国际竞赛。为了开拓⾃身视野突破设计的“边界”,在深圳积累了6年的本⼟实践经验之后,遂选择进⼊以先锋思想著称的荷兰⻉尔拉格建筑学院继续深造。2015-2017年,张甜甜进入国际知名建筑事务所MVRDV继续实践,同时,她也一直试图在跨文化语境中重新定位⾃我价值,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们合作过程中,积极发挥对本⼟文化的理解和经验优势。加入JOA后,张甜甜继续根植于本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态度,着眼于对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空间生产带来的一系列机遇和问题的研究,⼒图因地制宜地找寻最佳解决方案。


张洋

JOA开间建筑合伙人/研究负责人

张洋本科毕业于华侨大学,研究生毕业于贝尔拉格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在鹿特丹,她在卡恩建筑作为建筑师工作了四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带领了多个获胜项目,并在项目的整个流程中获取实践经验。空间的材料属性和环境氛围是她建筑实践中极为看重的环节,因此,她在JOA开间建筑的实践中,多以小型项目为主。

在研究方面,张洋对于社会话题十分关注并试图将建筑的讨论扩展到更多的层面。在团队中,她试图引导理论展开的叙事。当下,她同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与建成学院任客座讲师,带领上海研究课题。她同时对于中国城市发展和荷兰设计实践持有自己的见解。

吴启晶

JOA开间建筑合伙人/设计负责人

2007-2012,本科就读于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2007及2008年均获全国优秀大学生作业。2013-2015年,研究生攻读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系。2016-2017年1月,加入荷兰Mecanoo建筑事务所。2017年3月加入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2018年加入JOA开间建筑团队,担任公司合伙人和项目负责人。



谈沉淀:沉淀即是积累


“你的本科是在南京工业大学读的,你觉得南工大对你的影响有哪些?”

“本科的教育对我影响挺深远的,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建筑的思维方式,也巩固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不断的在吸取更多元化的知识,听讲座,看展览,走建筑,拍照片,画速写,总之那五年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过,对于后来决定去荷兰读研究生埋下了一些铺垫吧”。王开在聊天中提及自己在东南大学听了一场关于荷兰先锋派的讲座,并从那个时候起就痴迷于OMA和MVRDV的概念和建筑作品。

那5年的学习经历是充实的,对他来说也是一段沉淀的时光,去探究一种未知的领域,培养对于建筑初步的思维。


“去荷兰代尔夫特读硕士给你带来了哪些新的体验,与国内教育有什么区别?”

在聊天中,王开说起了自己选择去荷兰代尔夫特读硕士的原因,那里对他来说更多的是设计方法和思维的进一步沉淀,为现在的他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来到荷兰TUD读书,挑战更大,国内本科教育体系更多的是培养一种适应中国化建筑市场思维方式的设计模式,而荷兰更多的注重架构设计思维的一套逻辑,不仅是建筑师自我的表达,更注重建筑师的设计意识的传达,仅是一些片段化的图像引导是完全不够的”

他娓娓道来了研究生阶段对于设计方法的不同理解“在本科时期,我们做设计总会先从满足功能需求的角度出发,形式追随功能,架构建筑的方法非常单一,缺乏了一种多角度思考建筑的方式。所以在进TUD之前,我将所有的Studio都研究了一遍,选定了三个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Studio,一个叫Bordercondition, 通过Mapping的体系去提取城市的信息,自我建立一套体系去发展建筑,更多的打开了思考建筑复杂性的新模式。


Border Condition Studio 作品

第二个studio叫hyperbody,通过参数化软件去建立一套建构系统,通过参数建构的逻辑去推导出的建筑形体。

Hyperbody Studio 作品

第三个studio叫Public buidling,TUD最具有传统的Studio,自下而上的设计体系,更注重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自然的组合逻辑,并且对于建造方式一体化的把控。 

Public Buidling  Studio 作品

提及研究生的岁月,王开更喜欢把它称作为一种沉淀,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积累,对于其中的艰辛和不适应,他只是笑称“这个对于中国留学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但带来更多的是新的挑战,更能刺激自己的学习欲望,吸收更多的知识,阅读大量书籍,梳理设计观点,学会运用准确的词汇去表达设计。然后需要多跟其他朋友交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谈成长:梦想和方向给我以力量

在荷兰毕业之后,王开选择OMA、MVRDV,KCAP这些大型事务所开始自己的工作发展,王开说这些设计公司,是他自己也是所有来荷兰读书、工作的建筑师的梦想和追随的方向。


“在荷兰毕业之后,你选择OMA、MVRDV,KCAP这些大型事务所,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大设计公司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你是为何选择这些公司,这对你的设计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找工作的时候,延续了毕设的方法思路,带着在建筑层面上三个尺度的问题,对症下药,在实践中强化这套设计体系,我先选了KCAP建筑及规划事务所,在城市尺度上训练自己对于城市建筑体的把控能力,更多的学习在人文,社会,经济等多层面上剖析城市机理,寻找城市与建筑体之间的关系。

MVRDV建筑事务所更多的是在强化建筑单体概念特点,组合方式,通过媒介去整合概念,适应市场的商业化价值。OMA建筑事务所,做了所有环节的整合,我更多是做一些后期的项目,通过对于材料和建构的控制进一步的强化空间概念。”对于工作,王开同样一直在归纳着建筑设计的方法,一直在回归到最本质的方法上。

“大公司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这些公司的设计强度很大,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OMA作为整个行业的领跑者,在工作强度上也是最大的,他们每年都会参加很多的国际竞赛,这些竞赛的设计周期都很短,有的只有2周时间,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建筑师不仅要拼脑力,还要拼体力,在非常短的设计周期内,还需强调完成度和设计质量。

竞赛阶段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从图纸渲染到模型表达超专业化水准,设计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OMA招募员工也是非常严格的,通过层层选拔才能确定一个实习生的岗位,当时我担任的是建筑师的职务,更多在团队中负责后期、材料、平立剖以及细部的设计,不仅学到很多完善空间的思维方法,并且在团队管理,项目沟通,运营控制等多方面技能都有所提高。”梦想和方向给了王开最强大的力量,也支撑着他在建筑这条路上不断地向前行走。


行路的“总结者”:以反思创造自己的思维体系

在荷兰留学以及工作期间里,王开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设计方法论。他对方法论的定义是本身是一种架构设计语言系统,并对于前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我们了解到在荷兰留学以及工作期间里,你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设计方法论,可否和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套方法论是如何形成的?”

“1966年罗西在《城市建筑学》中所提出的类型学思维体系,已经将建筑学从传统非定义认知里推向人文科学的角度,后来欧洲建筑师的实践,都会基于这一套传承的系统,分支演变。

在TUD教学体系里,Public buidling 这个studio最具代表性,通过类型学的手法探究城市与建筑空间,突出建筑空间叙事中的逻辑性,我们当时的题目是建构乌托邦,选址是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如何介入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进行研究,在社会层面上提出问题,并最终通过建筑摄入去回答这个问题,基于不同的思维尺度,架构了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先从社会学,经济学更为社会宏观的角度,提取城市信息,并得出对于未来建筑摄入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下图)。

然后以一种叙事逻辑去组织建筑体,并于城市肌理产生呼应(下图);

最后完善建筑建构逻辑,建筑细部,建筑材料与叙事空间相呼应(下图)。”

毕业后王开带着毕设中每一个环节上遗留的问题,继续在欧洲的建筑实践中寻找答案,先后到三家欧洲顶级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设计项目,在方法论架构系统上更加完善。他发现三家事务所有很强思维模式的共性,但每一家都有最擅长和最独特的方面。 KCAP是在扩充新的研究城市的方法; MVRDV丰富了建筑语言,建筑概念,在组合方式上的表达更加鲜明多变;OMA其实是将所有环节进行了总结,在材料和细部上的处理更加清晰”


“如何发展与完善这套方法?”

6年项目的磨练,让王开从这三个不同思维尺度上的方法论更加的清晰,更加整体化,王开认为发展与完善其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方法论框架是清晰的,但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场地,所处理的细节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需要通过更多实际项目,训练这三种思维纬度精准清晰化,其次还是要不断的归纳总结,并带着问题探索未知领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将方法转化成适应市场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路还很长,尤其是如何将欧洲体系下的方法论,运用在另一种文化认知体系下的中国市场,需要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


重塑和回归:以讲故事的方式审视空间

“我们很好奇,是什么吸引你离开大师事务所,选择创业?”

JOA开间建筑一直试图在营造一种场景化的建筑空间,空间本身有足够的深度去解读,用空间来勾勒生活,从生活的视角去观察空间,用建筑营造出一段生动的故事,让建筑回归到真实意义的场景和生活中去。这是王开的信念和坚守,不断丰富的收获让他有勇气去选择迎接更大的挑战。

“经过6年在事务所工作中累计的项目经验,学到了很多在不同层面上的知识,譬如说如何去管理好一个设计团队,如何去控制项目成本,如何去洽谈业务等等,所以未来可能需要更大的空间去锻炼这些技能,然而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角色,其实很重要,大型事务所的团队,可能自己也只能成为一个部分,但做自己的公司,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更大。”离开了大师事务所的他,迎来了人生全新的阶段。


“可否谈谈你已经建成的或正在实施的设计项目?”

王开的实践项目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这些大公司内的落地项目,第二部分就是自己的事务所——“JOA开间建筑”的项目。在MVRDV参于韩国的首尔空中花园的改造项目,从2015年的概念到2017年建成,从初期的草图阶段,一直做到了后期的扩初,整体的设计流程完整的做了一遍,前期的城市调研、数据提取、概念生成,到中期的概念深化,再到后期的细部与材料,是概念到施工环环相扣的实践经验。

韩国的首尔空中花园

2016年带MVRDV团队做了威尼斯双年展透明厨房的展览设计,探讨透明材料及其细部的拓展,如何凸显背后的设计概念。2017年在OMA做了首尔江南区三星旗舰总店的设计,今年10月开工建设(牵过保密合同的项目)。

威尼斯双年展透明厨房的展览设计

“2014年11月注册在鹿特丹,在大公司做一些大项目的同时,JOA开间建筑对于小而精的项目更加的偏爱,接了一系列欧洲的住宅项目,都是利用了大量的空闲时间,一点点积累。2015年我们接到了一个在瑞典隆德的私宅项目,500平米,一个波兰的业主,业主自己就是建筑师,当时他找到我们,也是认为JOA开间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设计火花。

设计过程一步步推进,时间比较慢,我们必须将每一个阶段处理清楚,譬如说如何解决两户之间的防火,使用什么样的基础形式,什么样式的保温材料更加环保,直到2018年我们最终过了政府的报建评审,2019年将进入施工阶段,后期在BIM软件上的摄入,也大大增强方案的推进。对于项目具体内容感兴趣的也可以登陆我们网站www.justopenarch.com浏览更多的内容。

瑞典隆德私人住宅项目

从2015年开始我们把项目尺度都控制的不大,每一个项目都在用简洁有力的形态讲述不一样的故事,相续完成的项目还有JOA开间建筑鹿特丹办公室的改造,冰岛客房设计,长白雨滴酒店深化设计,加德满都震后小学设计,犹他州的监狱设计等等。很多的这些设计形体简洁有力,追求建筑的本源性和地域性,强调架构故事的逻辑”

JOA鹿特丹办公室

冰岛客房设计

长白雨滴酒店深化设计

加德满都震后小学设计

美国犹他州的监狱设计

谈及自己的项目和对于设计的思考,王开变得更加滔滔不绝,“以讲故事的方式审视空间”是王开独特的思维模式,也是丰富的经历为他的设计实践带来的宝贵灵感源泉。

JOA开间建筑全球项目分布


继续行走,勇于突破:寻找自己的平台和方向

“可否谈谈最近的学术研究?”

“JOA 开间建筑其实也是个建筑研究平台,基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目前Complex project 有专门针对上海城市的研究方向,基于这个方向,我们做了“双城记”的研究性课题, 比较和讨论上海与鹿特丹两城的差异性,从中挖掘两个城市的内在设计潜力,通过叙事法则寻找解读城市建筑的逻辑。

双城记

他的课题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挖掘城市集体记忆中所潜藏的人在城市中的活动原型,王开从中提炼出10个精炼的主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深入探索,并通过叙事去架构主题,以社会学提出问题,从中建立一套分析城市空间的方法和有序的城市架构体系。第二部分则对于介入场地的建筑体剖析,通过类型学的方式解读,寻找建筑体介入场地的秩序和建筑体自我空间阐述法则, 过程中也是对于建筑直觉美学训练和逻辑引导

罗西的《城市建筑学》成为整个研究课题背后的中心思想。“仍然是《城市建筑学》的理论,我们也即将针对2019年深圳双年展,企划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建筑类型学的理论上继续延伸,题目是对于未来建筑可能性的探究,基于所有认知的建筑原型,在其基础上进行突破,突破的方法是重组地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从另外一种人文地域去思考功能,再推导到形式,于此产生一种新类型,新秩序,面向未来。这个课题叫“Architectureal Remix”。”

Architectureal Remix建筑重组


“自己创立建筑事务所和在那些公司工作最大的不同有哪些?”

  王开在不断行走着,寻找自己的平台和方向,创立自己的事务所与以前有许多不同。

“其实最大的不同开始发现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只有设计本身,从项目的投资、定位、城市关系、建筑概念,到多方配合下的施工完成,再到后期运营管理,是一个连贯的体系。所以需要建筑师将有限的精力细分,在公司里工作其实更多所处理一到两个设计项目。

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所,我逐渐能看到更为完整的图景,也帮助我能够在建筑项目中承担起一个更连贯而系统的角色。是从设计师到建筑师的转变,牵扯到的方方面面更加复杂,很多也已经不只是建筑领域里所牵扯到的事务,正是这样的多元和细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不断学习的机会。时间也需要细分并合理支配,从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转化到了支配一个公司团队,如何能让大家都最为合理有效的去支配时间,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也成为一大考验。”


多元融合:音乐与设计的二重奏


“听说你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音乐和做设计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在学习建筑之前,王开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了学习民乐上,从5岁一直学到了18岁。“歌德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大学择专业的时候,这句话的启发,带着一种好奇心钻进了这个圈子,但后来一发就不可收拾,艺术本身的感觉是相通的,做好一个建筑,和演奏好一首曲子是一样,后天付出的努力是必须的,但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更大程度是先天的。就像演奏一样,我对待每一个设计都当成是一场华丽而隆重的演出,参与建筑的使用者,都是我的观众。


回归式前行:重塑初心,回归设计本身

“Archidogs的受众主要是学生群体,作为有海归背景的创业建筑师,对于正在学建筑的同学们,关于求学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对于Archidogs的受众(学生群体),海归创业建筑师王开诚恳地给了些建议“其实学习建筑是一种非常让人兴奋的过程,只要你足够投入,心无旁骛地做好这件事情。”

王开相信积累和沉淀的力量,相信对设计的信念是年轻设计师们前行路上最好的老师。“学习建筑需要不停的积累,积累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多读书,多听讲座,多实地考察建筑,感知空间,多去画画手绘,搜集各个方面关于设计的知识,等等都会对后来的创作有好处。”

对于实地体验建筑,他着重强调,“每年可以给自己定个去不同国家看建筑的计划,在去体验空间的时候,不仅要对于空间感受有所记载,通过拍照或者速写之类的,而且需要对于建筑的背景,在城市的角色,所使用的人群,等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王开老师的免费公开课《荷兰设计方法》可以在建筑学院免费观看第0集(1个小时),

探讨OMA、MVRDV背后的设计逻辑

点击前往课程

image.png

想了解荷兰设计方法的介绍,可以点击下面这篇文章

荷兰设计方法:用逻辑叙事



0条评论
建道筑格ArchiDogs 建道筑格ArchiDogs

作者:建道超越课堂
原文链接

media@archcollege.com
建筑学院来稿须知 关闭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非常欢迎各类投稿。
几点简单的来稿须知,望您耐心读完。
来稿要求如下:

● 作品类稿件

1、高清项目实景照片/效果图/模型照片/手绘草图
2、高清技术图纸,如:分析图/主要平立剖/总平面/关键节点详图
(图片要求:无水印,格式为JPG,图片分辨率72,宽度大于1200像素)
3、详实的设计说明800字左右(word格式)
4、真实准确的基本项目信息
5、如有项目视频,请提供高清项目视频
6、贵司的LOGO、官网相关信息。(用于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 其他稿件

1、配图清晰且无水印图片
2、内容有趣有料,文字流畅通顺。
3、作者姓名,若有公号请提供公号名称及LOGO
我们的编辑将在收到稿件后的3个工作日内审稿并与您取得联系,如果没有刊载也会在3个工作日内您答复。
投稿邮箱:tougao@archcollege.com
如有其他疑问请加微信: jzxy-yz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APP

为建筑师而打造的精品应用

点击下载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建筑学院】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等下完善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