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MAD建筑事务所欧洲首个建成的文化项目——荷兰Fenix博物馆,于2025年5月15日在鹿特丹历史悠久的港区正式揭幕。
鹿特丹是欧洲著名的移民城市,居民来自超过170多个国家地区,也是历史上千百万欧洲人登船远赴北美的出发地。1940年的大轰炸曾将鹿特丹市中心夷为平地,自此,无数世界著名建筑师汇聚于此,使这里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现代新建筑高地。自2016年起,Droom en Daad基金会与鹿特丹市政府携手,推动城市艺术更新计划。2018年,基金会确定与MAD合作,将Fenix仓库重建为移民博物馆。
MAD将这座具有百年沧桑历史的老仓库改造成了新老融合的文化地标,向千百万移民历史致敬。“一切都是流动的,人、时间、光、大海……”马岩松说,“这座建筑让我们重新理解相聚和分别,再次思考出发的理由。”
MAD的改造从尊重历史出发,保留了由Bureau Polderman修复的原有建筑的粗犷结构,打开了中部的屋顶,升起一组龙卷风造型的盘旋楼梯,并引入自然光。这组楼梯互相缠绕,形成了支撑体系,它们时而交错,时而分开。如果说,通向空中观景平台的路径象征着一段旅程,那么人们将在这段旅程中看到别人,照见自己,并在每一个交叉点做出方向的选择。最终人们在至高点相遇,一同俯瞰鹿特丹城市及河岸的美景,仿佛漂浮于海洋之上。这是一段关于自由、未知和希望的旅程。
这组全长550米、高30米的楼梯采用空间桁架结构,向外最大悬挑达到17米,由MAD和专业的过山车设计团队合作完成。楼梯外侧包裹经过数控技术弯曲和抛光处理的银色不锈钢表皮,通过反射将楼梯上穿梭的行人、忙碌的港口景象、变幻的天空变成建筑的一部分,给原有的工业建筑带来了灵动的人文色彩。
Droom en Daad基金会会长Wim Pijbes先生介绍:“我们希望呈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人们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下定决心,无论是出于战争、贫穷、宗教还是其他原因,他们将拥有的一切放入一两个旅行箱内,到世界的另一端重新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理解这种情感,并将它们表达出来。”
“移民,狭义上描绘的是家庭与个人的搬迁,但广义上是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世界政治、地缘、文化、艺术版图的建立和变化,大多由人口的迁徙和流动而起。”马岩松说,“我们希望这个博物馆不只是纪念过去,讲述困苦,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希望和勇气,也能启发今天和未来的人们向前看。”
Fenix不断丰富的艺术与历史收藏,以及一系列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及新兴艺术家的委托作品,以开放式布局被置于展览空间,在作品中畅游的人们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建筑屋顶被6,750 平方米的屋顶绿化覆盖,提高屋顶的隔热性能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同时景观设计可将雨水储存于植物基质层以通过自然蒸腾作用实现水循环。
建筑东侧的首层空间开放成为“市民广场”,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包括美食文化探索、社区聚会、演出及交流项目,成为城市生活的开放舞台。
Fenix博物馆馆长Anne Kremers表示:“Fenix博物馆既是鹿特丹多元社区的缩影,亦是全球迁徙史的镜像。它以艺术为棱镜,折射人类移民的集体记忆与情感经验。”
MAD试图通过作品体现平衡的概念,新与旧,动与静,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东方智慧。
建筑透视
室内空间
细节材质
补充照片
Fenix博物馆
荷兰鹿特丹
2018 - 2025
类型:改造、博物馆
基地面积:8,000平方米
总室内建筑面积:两层空间共 16,000平方米
公众可达建筑面积:10,509平方米(除龙卷风楼梯外)
建筑总高度:30米
建筑层数:2层
主持合伙人: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
主持副合伙人:Andrea D’Antrassi
设计团队:Alessandro Fisalli, Neeraj Mahajan, Marco Gastoldi, Edgar Navarrete, Cievanard Nattabowonphal, Jordan Demer, Chen Yien, Yuki Ishigami, Pittayapa Suriyapee, Claudia Hertrich, Gianluca Rovere, Antonio Laruffa, Nika Gasimbeyli, Paolo Pirri, Anna Spaggiari, Julian Salvadori
业主:Droom en Daad基金会
建筑设计:MAD 建筑事务所
古建改造:Bureau Polderman
执行建筑师:EGM
工程顾问:IMd Raadgevende Ingenieurs
钢结构工程师:CSM Steel Structures
电镀工程师:Central Industry Group (CIG)
灯光顾问:Beersnielsen Lichtontwerpers
MEP设计:Bosman Bedrijven
MEP顾问:DWA
建筑力学顾问:LBP Sight
防眩光设计:RFR
摄影:Iwan Baan、存在建筑、Hufton+Crow
©内容来源事务所,由建筑学院编辑,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