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安藤忠雄式的转行决定,一段充满故事性的建筑师经历,日本留学背后的故事,为什么学建筑?为什么去日本?怎么进东京大学?希望这些经历能够帮助迷茫的你
没有一个学建筑的人不知道安藤忠雄从拳击手到建筑师的传奇故事,但从金融转行到建筑之前,成潜魏是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在他走完很长的一段路之后,才恍然意识到自己和“精神导师”原来也有几分相似。
八年前,成潜魏在姐姐家的沙发上发现安藤忠雄的《建築に夢をみた》,那时候他也看不懂日文,只是从安藤的建筑里,发现了与过去在城市里接触的建筑完全不同的理想和温度。
刚刚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毕业的成潜魏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要从本科开始重新读建筑学,在那个时候的他眼里,建筑是对抗枯燥人生的一盏明灯。

当然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瞄准了安藤的国度。被安藤的建筑带入情绪后,他冷静下来——如果要开始建筑留学的话,似乎还有其他选择。
但是最终他还是选到了安藤忠雄所在的日本。理由非常朴素,日本离家近,留学费用也不高,而且有不少打工的机会补贴学费。对于已经毕业并且开始工作的他而言,已经不好意思再向家里寻求经济支援了。
往后的七年,他没向家里要过钱,反而还拿了许多奖学金和竞赛的奖金。
虽然突然迷上建筑是心血来潮,但留学却是深思熟虑的,除了留学的费用,日本对本科学业的宽容度也比较低,更适合跨专业,而且去日本准备的时间不会像去欧美留学那么长。
他准备了两个月,大约懂得了一些初级的日语,就踏上了旅程。
刚到日本,他需要在语言学校呆上一年,这段时间他一边上语言课,一边打工。最开始是从不怎么需要开口的便当加工厂上夜班开始,后来他去了需要与人沟通的寿司店,经过十几份零工后,他的日语也逐渐熟练了。
一年后他通过日本高考考入日本大学理工学部建筑系,这是一所日本的私立建筑名校,追逐建筑师的梦就正式开始了。
他经历着和大多数学建筑的人一样的校园生活,然后也经历着一样的抉择。
在大二的结束时他把四年的建筑学课程都修完了。他想做更多不一样事情,于是去了剑桥当半年交换生。
和日本学校相比,剑桥更注重艺术史与建筑理论的培养。在日本,建筑更被强调是一个理工科的建筑,它们会更偏重人体尺度相关的行为和细节,让空间回归人的感受,同时日本建筑也很关注一些社会议题,比如环境,灾害,少子化,还有南半球数不清的贫民窟。
贫民窟研究成为成潜魏新的专注点。他找遍了日本所有大学里有这方面研究的学校,最后发现如果要继续往这条路走,他的选择很少,也遥不可及——成为东京大学的研究生。
现在他知道如果有人引导的话,去东大当研究生并不是难于登天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他并没有什么可参考的对象,只能去搜集一些东大之前考试的试题,整个复习就宛如盲人摸象。
当然他还是知道要考日本建筑系的研究生,除了作品集,还得准备研究计划书,这是很多日本大学的共通点,而欧美并不需要。也就是说,在开始做研究生之前就要把自己两年后的硕士论文的框架都想清楚了,而不是抱着摸棱两可的态度去当研究生。
他把自己从大三开始在贫民窟方面的研究和从竞赛中累积的经验总结到这份计划书。这些在后来的面试中得到东京大学的教授的赞许。
为了通过笔试,在大三那一年的5月到8月里,他每天只往返于床铺和图书馆两处,走路和吃饭的时候都在不断回想书里的内容。原本他没有喝咖啡的习惯,也开始每天用咖啡给自己提神。时间紧迫,他只能牺牲更多的睡眠时间来赶这趟路。
在考完的三天后,他欣喜地知道了自己成为了东京大学的一员。
在本科阶段,成潜魏频繁地到日本最顶尖的建筑公司和事务所里实习,从大企业日建设计,到充满个性的独立事务所,他都去尝试了。在隈研吾、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的事务所里,建筑师十分关注前期概念,也注重形体和推敲,因此即使一个住宅都可能做上百个模型。
而成潜魏的模型做的非常好,这在日本的建筑学习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他总能在事务所里派上用场。他总是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每次制作模型之前,他都会在脑海里把需要用到的方法,材料、用量和成果都细细思考一遍,因此能做得又快又好。
这种高效的思考和行动力可以说是他看起来一直幸运的关键。做什么样的选择往往不是关键,选择之后努力的程度和方式,才是幸运来临的前提。
在大二提前修完所有建筑学本科的课程后,他参加了三十多个竞赛,这些竞赛作品不仅帮他拿到了许多奖金,完成了不向家里人要钱的目标,也成为后来他进入东京大学、前往各种名牌事务所的敲门砖。
他从东大毕业的时候,拿到了东大的优秀毕业论文奖。凭着这个荣誉,他也被留在了学校工作,成为了东大的教员。
更重要的是,学习,竞赛、实习的这些历练,让他真正拓宽了建筑师的圈子。
何竞飞是成潜魏的同学,对手还有未来的合伙人。他们在东京大学一起学习、一起不约而同地参加了同样的竞赛,又命运般地在这些竞赛的决赛里相遇。之后,他们又和早稻田大学的建筑学博士张卓群一起创立了一个工作室,叫做「堺」。在创业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很多设计项目。
在成潜魏的眼里,张卓群是比他俩还厉害的人,因为他是属于不用考试直接被早稻田大学录取的大神,在成潜魏快八年的留日生涯中,就见过这么一个。
他们在菲律宾做一个项目时呆在了同一间屋里。闲聊中谈论到一个问题,在日本建筑系留学的中国学生好像没有太多的交流,不像欧美留学圈那么活跃,但日本是个有很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理念的地方,其实是很值得分享的。
他们决定要创造机会,于是在东大借了教室,凭借着三人的人脉请来各行业的人做分享。这里面有《小偷家族》《步履不停》的大导演是枝裕和,濑户内海艺术祭策划北川富朗,也有石上纯也这样的前卫建筑师等等。
来听这些分享的人越来越多,从东大借的教室从小教室变成了大教室。
但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事情。对于大多数想来日本留学,甚至还在犹豫要不要去日本的人而言,依然不知道去哪找到这些指引。
三人开始想把在东京大学教室里做的这种分享的形式做得更加宽泛一些,帮助更多有梦想的人。于是便有了「堺」里面的「堺塾」——给所有想到日本留学的学生提供指导和教学。
究竟是拿起画笔画一个世界,还是自己动手创建一个世界。
正如他们给这个工作室起的名字「堺」,就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世界。
4月11日和12日,堺塾会在线上开课,在这次公开课里「堺」的创始人们会亲自跟大家聊聊日本建筑,景观专业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正在犹豫去哪留学,或者已经想去日本但是却不知道从何开始,希望「堺」的这堂分享课能为你找到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