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设计得这么好,不拿来玩手机就可惜了 | 拆解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作者: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原文链接
建筑啥功能不功能的,21世纪的人类只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玩手机。生活在宅家发源地的岛国建筑师最先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十分贴心地给各位客官打扫干净收拾好了,就是社区小图书馆,又称:家门口偷懒躲清静悄么声玩手机的好地方。首先,功能是模糊的。或者说,它的本质功能只有一个,其它所有功能都是在给手机打掩护。用建筑学的话说,就叫整体空间:空间不限定,功能不明确。其次,流线是随便的。消除正儿八经的借阅流线,反正你去也不是为了正儿八经读书的。大家都溜溜达达,走走逛逛,就不会在一群学霸中显出你的无所适从。第三,距离是家门口的。 以上“家门口的小图书馆”的空间模式只适用于“家门口”的使用场景。也就是服务半径局限于遛弯可达。对于国家某某图书馆、某市最大图书馆这种知识的海洋,就不劳咸鱼们费心了。总结一下:家门口的图书馆应该是一个遛弯可达、功能模糊、流线随便、气氛轻松的一体化空间。日本大阪的松原市打算新建一个社区市民图书馆,然而却发现了一个不可抗力——不是没钱,是没地。日本城市的建设密度也算是有口皆碑,规划局翻了一圈也没翻出块空地,于是果断出了一张“无中生有”:把马路西边那个人工湖填上一半当做建设用地吧。规划局的想法很简单,填出1600㎡的“用地”建设一座3000㎡左右、藏书30万册的小图书馆,限高18m。可他们却忘了这个即将被霸占的小湖是方圆2平方公里内的独苗,是附近居民心中的白月光,你一言不合就填上一半,问过大爷大妈大哥大姐们的意见吗?更糟的是人工湖是靠水泵来实现水循环从而保障水体生态健康的。本来湖里就只有角度不太好的两个水泵对向布置,勉勉强强能循环起来。新图书馆占地之后,剩余水面会形成一个“T”字型。水面少了不说还有一处水面会得不到有效循环,成为死水。先是占了一半的湖面,又废掉了一处水面,这简直是要把人家小湖赶尽杀绝啊。良心真的不会痛吗?MARU。Architecture事务所两位主创森田祥子和高野洋平摸了摸自己的良心,决定还是要让人工湖和图书馆互利互惠,而不是互相伤害。如果按照任务书直接填湖拉起一个体块,不但破坏了水环境更是破坏了周边居民的遛弯环境。新建图书馆是要来丰富周边社区生活的,不是去搞破坏的。鸠占鹊巢的可不是好图书馆哦~也就是把体块缩小,让图书馆从滨水建筑变成水中建筑。这样湖面的面积有了保障,水体循环也顺畅了起来,更重要沿湖界面没有缺失,建筑外形还因为一圈水的环绕显得相当超凡脱俗。那么,问题来了:用什么姿势“造岛”才能美丽又贤惠呢?首先来科普一下造岛更加利于水循环的原理:相比填湖造陆,水体可以围绕建筑有着更长的流动路径和更少的流动死角。因此理论上建筑边界只要从湖畔向内稍稍退让一些,使得水流通道的宽度能够满足循环需求就行了。至于退多少,还要由内部空间的需求来决定。建筑限高18m,最多也就做3层加一个屋顶花园,也就是说“岛”的底面积至少1000㎡。虽然这样做基本就告别中庭和露台了,但换来的是更好的水环境,还是很划算的。于是建筑师果断决定将建筑底面积缩减到1000㎡,留出600㎡的面积用作水循环通道。由于松原市时常遭受台风侵袭,所以建筑师又根据风力计算来修改形体的形状。具体怎么算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这个下宽上窄的不规则六边形体块。体块确定了,下面就可以安心的为人类终身的玩手机事业服务了。建筑底面为不规则六边形,因此索性将整体空间做成螺旋上升的形式,以便适应纵向不断变化的墙体。众多功能在整体空间中自由布置——无所谓,反正就是为玩手机作掩护。既然内部功能如此单一,因此出入口的布置主要受场地条件制约。基地北侧紧邻停车场的出口,西侧为湖面,因此将人行出入口布置在东南侧的街角,后勤出入口布置在南侧。然后用短桥连接建筑与街道。首层门厅前方留出一点缓冲区,其余地面下沉1m,让室内地坪与水面平齐,使人与水的关系更加亲近。处理高差时,采用台阶和坡道两种形式。增加可达性其实也就是在削弱仪式感。二层先把闭架书库和办公室布置在南侧,靠近后勤入口和货运电梯,方便运输。剩下的区域肩负着联系一层和三层的重任,然而在这中间还要开一个小中庭来改善中部的采光,那么余下的面积就被分成了两部分。将这两部分的楼板下落不同的高度来加强与首层的联系,功能上面继续不定义。三层延续之前的思路,同样是利用书架和桌椅的布置形成随意的空间,用铺地颜色差异等软界定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随后是屋顶平台,先给三层阅读区安排上几个天窗改善采光。到了屋顶平台,自然可以观赏更远的景色,于是建筑师特意把屋顶平台的墙体做到了与视高平齐,目的就是引导人们观赏城市景色以及远方的群山,只有人站在墙边的时候才能俯视湖景。至此,内部空间基本完全布置完成。其实也没布置什么,就是一个大空间。为了减轻内部梁柱对整体空间的割裂感,建筑师选择将外墙做成60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壳体,配合内部的钢结构形成承重体系。
结合受力计算和内部整体空间的采光需求,在立面上小心翼翼地开几个大洞,并配上小露台,让人与景色更加亲近,也更利于紧急情况时消防车展开救援。最后在沿街面添加一组外挂楼梯连接露台,更方便偷偷溜进去~这就是MARU。Architecture事务所设计的日本大阪松原市市民图书馆。这种模糊功能整体空间的图书馆模式几乎成为日本小图书馆的入门基本款。但这一切的本体都是人——活生生会呼吸满身臭毛病的普通人,而不是无欲无求十全十美的机器人。我们是为真实的生活设计理想空间,不是为理想生活去绑架真实空间。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1]来源于
https://www.floornature.de/akihisa-hirata-art-museum-and-library-ota-japan-14037/
图[2]来源于
https://www.archdaily.com/897778/art-museum-and-library-in-ota-akihisa-hirata
图[3]、[4]来源于
https://www.gooood.cn/taketa-municipal-library-by-takao-shiotsuka-atelier.htm
图[5]、[6]、[8] 来源于
https://www.japan-architects.com/ja/architecture-news/gong-gong-shi-she/matsubaracitylibrary-maru-konoike
图[9] 来源于《SHINKENCHIKU》杂志2020-05期P141
图[7]、 [10]、[11]、[12]、[13] 来源于
https://maruarchi.com/matsubara/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Non-standard architecture studio邮箱:non_standardstudi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