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师:素造建筑
-
面积:472m²
- 地点:苏州
- 建成时间:2024年
项目介绍
苏州古城内的同人有茶餐茶空间静驻于千年古巷颜家巷,因宋代名士颜度曾居于此而得名,与繁华的观前街隔巷相望。在这方隐于市井的天地里,我们以当代的笔触重构传统,将禅茶之韵、现代餐饮美学与苏园意境熔于一炉,打造了一处可品、可游的复合人文场域。
同人有茶空间作为观前街有熊酒店的附属部分,包含沿街立面、分散的首层室内单元、庭院及夹层区域。通过对场地的分析和运营业态分析,我们与业主共同确立了同人有茶在古城历史街区内的改造诉求:首先需要将碎片化的空间单元有机整合,在保留原有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植入符合现代使用需求的功能布局;其次要求室内空间设计呼应苏州园林的意境,通过营造传统环境氛围传递禅茶文化的空灵感;此外还需平衡茶艺体验与餐饮服务这两种不同气质的业态需求。
我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对苏州园林”理水”哲学与”虚实相生”的现代诠释——以”聚散有致“为室内外空间的设计逻辑,通过将”五亭”引入内部空间构建起如园林游廊般的室内体验,让禅茶意境与餐饮功能在移步换景中自然连结。
沿街空间的座椅区域以“闲亭”为意象,通过升高的散座台塑造立体层次:深灰色清水釉地面与石皮原石墩基座的木榻形成高差层次,柚木色锯齿木窗框与青灰老石板压顶相得益彰。双层窗系统内层设有内侧玻璃推拉窗,确保使用时的实用性与舒适性;外层借鉴京都“雪见窗”的形式,采用上悬窗设计,可灵活开启与闭合。二者结合的木格栅帘,既过滤了刺目阳光,又将巷道喧嚣转化为斑驳静影,在保障私密性的同时,让空间始终保持着与街巷的温柔对话。
大厅餐茶一体空间的部分包括吧台、榻榻米饮茶区、餐茶散座区和茶饮周边产品展示架。顶部的挑檐自然延展至建筑外立面,降板区域通过坡面悬窗的巧妙设置,形成向外的视觉引导,赋予了原本屋顶以延展感与空间趣味。入口的框景小品以玻璃大门作为当代框景的载体,人与空间的互动自然化作流动的画卷。
从高端茶室内部延伸出的影水亭,黑色锯齿木构挑檐打破室内外界限,在室外水景的光影变幻中勾勒出虚实交错的边界。茶室内部,素造金砖地面将天光温柔反射,与粗粝的木质家居形成细腻对话。临窗而坐,庭院景致与亭下浅池尽收眼底。屋檐的几何线条与室内的温暖光影在水面交织共舞,随着时间流转呈现出不同的视觉韵律。
两间特色包厢以简约的当代设计语言,对传统建筑形制进行重新诠释。其中一间以双坡顶结构为原型,通过干净利落的退台式线条勾勒出空间轮廓;另一间则采用几何化的攒尖顶形态,去除繁复装饰,仅保留其精炼的特征。
夹层”浮亭”以独特的拱顶造型配合开洞营造天光漫射,阶梯式的木质坐榻依势而筑共同营造出一方静谧的冥想天地。整个空间通过材质的颜色对比、光影的明暗交织,让苏式园林的意境在现代语境中有了全新的表达。
在空间营造上,同人有茶的设计以苏州园林的传统哲学和意境为灵感,通过引入“五亭”结构构建园林般的室内体验,让禅茶文化与现代餐饮功能在不同类型的空间中自然融合,不仅延续了江南传统的审美意趣,也实现了空间使用的多样性与流动性。设计尊重并强化了古城区的历史文脉,通过木构细节、双层窗系统等与街巷环境建立深度对话,使空间与城市风貌共生共融。
材质方面,通过选用柚木、石皮等自然材料,并根据不同功能分区进行选配以协调空间所需的社交氛围:一层餐茶区内部采用素造无缝一体水泥地面,其浑然天成的肌理搭配温润的柚木饰面,既保留了材质的本真质感,又营造出质朴而温暖的社交氛围;而高端茶室区则选用素造定制的金砖铺地,金砖特有的温润光泽与顶部黑色锯齿木挑檐的硬朗线条相映成趣,在刚柔并济中勾勒出古雅浪漫的空间气质。
我们希望同人有茶突破传统商业空间的边界,通过空间的营造与细腻的材质表达,建立既静谧沉浸又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成为现代城市中承载精神休憩与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从散座区内开合变换的景色到浮亭的光影戏剧,空间在功能与意境间达成平衡,使颜家巷的千年文脉于一杯茶中苏醒。
其他信息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颜家巷20号
设计单位:素造建筑
主创建筑师:尹晓文、杜杰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尹晓文、杜杰、董文、张雯、赵胜超、李睿杰、管宇燕、秦鸣巍、刘思思
业主:同人有茶
其他参与者:
景观:苏斌
软装:李雨琪&潘琦
施工:姚元超
材料:素造
摄影:刘国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建筑学院官方网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rchcollege.com/5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