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A+U基地,也欢迎更多学生给我们投稿
第三届“天华杯”ART&TECH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已经成功地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对于优秀作品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生长街区 2048
在本次大赛中,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其中,来自沈阳建筑大学的选手以作品《生长街区 2048》获得大赛三等奖,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选手是如何解读自己的作品的。
题目理解
“我们的作品《生长街区 2048》是在探索未来街区的可能性的过程之中诞生的。”
我们都知道未来是多变的,不确定的,那么怎么去探索未来就成为了作者在最初解题阶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从不想未来,它来得太快。我们如果单纯的去讨论未来,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没有人能完美的预测未来。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作者认为应该在多变的未来中找寻不变的本质,抓住永恒才是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永恒的,人们将交往作为探寻未来的线索。社会越是发展,交往越会变得重要。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性动物,交往是每个人的一种需要,没有人可以脱离交往生存。
交往拥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物质性体现在可以营造交往空间,促进交往,塑造邻里关系;精神性体则现在回归传统民居,围合院落,形成近人街坊。
回顾中国民居的近代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四合院,到小平房,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大院、筒子楼,我们一直在一个以群居为主的生活模式中。到了现在,居住小区商品房成为了人们居住生活中的主要模式。
设计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是我们在要求独立建筑空间的同时又丧失了人与人相互间的交流,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5个设计思路,分别是密路网布局道路、宅院结合的围院形式、沟通交流共享的邻里关系、生态自然和谐的环境、网络个性化定制。
设计策略
对于这些社会问题,作者采用了三种设计策略,分别是生长,共享,混合。
1
生长
2
共享
3
混合
在方案中,作者选择在建筑的底层解决交通问题,采用了密集道路网分布,使得区块尺度宜人。
环境也是以自然宜居为首要要素,多种自然人工环境贯穿整个街区。
个性化的定制使得街坊内的自生长充满各种可能性,形成适宜丰富的空间。根据住户的联系需求产生的外挂楼梯也是一种生长的模式。
街坊内的共享空间 、社区围合出的共享公园甚至屋顶都是充满趣味的共享空间
商住的混合,不同住户的混合,形成更积极的交往,让空间更有人气。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这变幻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永续的需求,生长,共享,混合所形成的社区是对2048最有效的回应。
最终图纸
设计团队
获奖选手:李思聪,刘浩楠,孙振伦
所属院校:沈阳建筑大学
指导老师:孙洪涛
第三届“天华杯”ART&TECH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已经成功地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对于优秀作品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2048 S•F•H•D
在本次大赛中,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其中,来自湖南城市学院的选手以作品《2048 S•F•H•D》获得大赛三等奖,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选手是如何解读自己的作品的。
(2048,S•F•H•D 这四个字母分别是拾荒者、翻转、旅社、装置的英文缩写。设计也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
设计问题
作者通过纪录片《垃圾围城》和关于拾荒者的新闻关注到拾荒者这类人群,并由此联想到垃圾在城市中究竟是谁在分类、处理以及拾荒者在这个回收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这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
调查了北京的垃圾总量和拾荒者人数后,作者发现这两者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通过对整个回收体系的分析,作者发现城市中的垃圾主要由两类人处理。
一类是街道上的清洁工。他们将垃圾无差别地统一回收,再运送到垃圾回收站以简单的分类或者不分类的方式进行焚烧或填埋。
而另一类就是拾荒者。城市垃圾回收效率低、回收量大,而拾荒者更像是回收者,是城市循环系统里重要的一环,他们的存在提高了垃圾的再利用率。然而他们却被社会歧视、冷落,他们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
因此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并减少社会的歧视,让整个社会意识到他们的价值以及他们对城市循环系统做出的贡献。
设计策略
通过探讨拾荒者经常住的四个地方,作者发现夜间的公交站对于市民的影响是最小的。
随着更多交通方式的出现,公交车站也存在着使用率低的问题。
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对公交站的改造,创造出一个拾荒者夜间居住的旅社。
散落在城市中的垃圾回收站通过散布的公交站串联成一个平面的联系网络。
结构爆炸
装置运行过程
由无人机空中运输网络连接公交站和散落在城市中的垃圾回收站,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体系。
对于城市来说,新体系的生成可以提高城市中可回收物的利用率。
对于拾荒者来说,新的体系可以满足他们衣食住行的需求。同时当城市的回收率提升时,拾荒者也会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设计图纸
设计团队
获奖选手:张瑞
指导老师:李瑞
所属院校:湖南城市学院
More Than Just Housing
第三届“天华杯”ART&TECH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但是我们对于优秀作品的思考却从未停止。
在本次大赛中,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其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选手以作品《More Than Just Housing》获得大赛三等奖,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选手是如何解读自己的作品的。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说实话,从2048年赶过来真的非常辛苦,不过不管怎样我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种2048年在武汉试点推广的一种将桥梁和社区结合以开发出更大经济效益的建筑模式,我们称之为——More than just housing。”
建筑过往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建筑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是密不可分。
自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从而推动了现代主义的出现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在不断突破传统。
一方面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一个时代,未来人们对建筑的需要必然愈发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与城市扩张的矛盾造成很多现实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人民需求提高、人口增多、用地紧张等多方问题交杂的情况下,作者尝试提出一种承载新模式的建筑形式,以对这个在2048年日益尖锐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2 0 4 8
“那么现在,我们将眼光投向2048年:”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武汉高速发展成为辐射整个华中的重要城市。
自1957年来长江上宏伟大桥越来越多,慢慢成为武汉的一张大型名片。
大学刚毕业的作者走出了象牙塔的舒适圈,然而本想大展拳脚的作者却很快遭到了社会的毒打。
武汉快速发展伴随的房价上升,高昂的房租把作者为数不多的工资洗劫一空。
每天奔波(通勤照片)与市区与郊外的房子间,现实的压力让作者原先的热情一点点消逝。
大量人口的涌入为城市带来的巨大的负担,早已拥挤不堪的城市空间,迫使城市不断扩张,代价却是不断增加的通勤时间。
作品呈现
2048年,武汉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桥梁改造试行的若干意见”,决定开发新的桥梁-社区经济模式,将桥梁与社区结合从而提供大量经济住房,同时将桥梁社区开发成新型创业园区,以加速推动武汉的创新产业建设,接下来请看详细信息……
武汉发展
回顾历史,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首次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
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通车组成武汉内环线,徐东区崛起。
2000年、2009年,白沙洲大桥、天兴洲大桥通车,连接盘龙城、后湖、四新、南湖、光谷五大新区。
2014年,鹦鹉洲大桥通车,串起三镇核心地段。
2048年,M大桥的通车,则希望借此联通两岸的经济商圈带来新的经济活力。
总体样貌
这是桥梁支架的基础。
它承载了通车模块(交通模块)以连通两岸多个互相融合渗透的经济圈。
通过将桥梁与社区的结合,M大桥可以提供居住(个人)模块。
共享模块
连接模块
这些模块都具有高度可定制性,以满足不同需求。
另外M大桥社区将对公众开放,成为武汉市民节假日的出游的江上乐园,成为武汉城市风貌的一张新名片……
桥梁创造的交通收益、产业园区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区公园创造的旅游收益将共同为M大桥社区的住户提供大量的优惠补贴政策……
入住模式
首先,住户在入住前通过app上传资料展示自己的创业方向与过往经历,并可查看别人的资料,从而住户可以选择兴趣经历相同的人成为邻居,最终人群将被分为几个相对集中的组团,于是每个小社区形成了。(入住第一步)
第二,作者在建筑上提供了预制的接口,并提供3.5m*3.5m的截面模数,住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及各人对空间的需求选择接口个数以及拓展方向,从而得到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空间。(第二步)
第三,由于不同的人对共享设施的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在第一步的定制后,需求相似的人群将成为邻居。接着在建筑中剩下的一部分接口将会形成空隙。在这些空隙中,作者将为住户提供他们有需求的共享设施……(第三步)
“在武汉市长江大桥的致辞中M大桥社区正式开放,接下来请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宣传视频。”
效果图
最终图纸
设计团队
获奖选手:龚之宸,吴添蓉,何聪颖
指导老师:雷祖康
所属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评论列表(3条)
How deal with the voice to More than Just Housing?
@xushug:perhaps there really is no way
@xushug:how deal with???这语法错误了吧!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华科的方案了,现实问题说的很透彻,代入感很强,竞赛就是竞赛,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肯定很多,想法第一吧,现在很多竞赛都是围绕土地不够用怎么去空中和水里面发展居住空间,这个思路也差不多。不过结合前面几个获奖方案看,总觉得这个桥上的居住空间好像更适合前面的“拾荒者”。
ps,看到评论里面谈到住在桥上面会很吵,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这种车流量很大、类似高架公路的地方比小区旁边有红绿灯的道路安静多了,只要不鸣笛,车很多的马路旁边我也可以睡得很好。。。。
很多人都会说华科那个方案会有噪音问题,但是其实只要在高架边住过的人都知道只要有隔音板,干扰其实并不大,甚至远远小于市中心交通枢纽红绿灯边的噪音量
@哇!柚子。。:隔音板又不跟建筑墙壁连在一起,跟这里的截面完全不一样
pp7ppppssqrs7pspps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