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讲述了作者二人在宾大的一次课程作业中迂回碰撞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工业化魅力,包含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产品设计思维与表达的作品,令我们惊叹。
本文由邵一梁、王霄晗投稿,原文为「TransAxis设计坐标」采访整理。
文章讲述了作者二人在宾大的一次课程作业中迂回碰撞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工业化魅力,包含着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产品设计思维与表达的作品,令我们惊叹。
TransAxis为大家带来一期 宾大建筑的Ali Studio 全记录 。
阿里·拉希姆 (Ali Rahim) 不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 (PennDesign) 的建筑学教授,也是纽约市“当代建筑实践 ”公司的创始董事。他所从事的建筑实践工作 跨越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数字技术 等多个领域,主要负责PennDesign 的建筑学硕士课程设计的March Ⅱ 部分。
作者按:“当年还没升入研究生院的时候,看到 TransAxis 上多次收录的 Ali studio projects,对这种未来感频频向往不已。当时只觉方案很酷,距离很远,却没料自己今年也能来到 Penn,有机会参加一次 AAD studio。更没料到的是,设计结束后我们居然接到TransAxis主编的邀请,完成了从读者到作者的奇妙跨越。"
Ali 的 AAD studio 以往 TransAxis 有介绍过几次,今年的第一学期课题依旧是在曼哈顿 SOHO 设计一座物流中心:UPS HUB 。这座物流中心承担的功能是物流中转枢纽和综合办公空间 。
在 Ali 的设想中,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全球资本在未来几十年间将大量增加。随着越南和马来西亚成为全球制造业需求的接受国,全球制造业网络正在进行重组。UPS 这种巨型物流企业可以借由物流网络节点重组的契机而大幅获益。该公司从而能够在重要的节点城市建造巨大的物流枢纽的有效资本。
我们要做的,是思考 几十年后的资本会需要怎样一栋建筑 。同时当客户预算不是问题的时候,怎么 用新的可能的设计手法来满足资本巨头对建筑形象的需求。
处在繁华的west soho,一侧是hudson river
其实这个Studio的一个切入点是思考Logistics Space 和Human-occupied Space 之间的关系。根据Ali的知识体系,在他带的另外一门课的Lecture里聊到“虚拟性 ” (Virtuality) 的问题: 传统的设计倾向于把房屋的功能看作相对静态 的。它们的类型学外显非常明确,而技术型实践专注于创造用途可变 的建筑作品。
在Ali的体系中把这种非静态的建筑作品称之为“形制”(Formations) ,这种作品仍在成型的过程中即使在被现实化之后,仍然包含着某种虚拟性 。
这听起来可能比较玄乎,Ali当时举了一个比较好懂的例子。从类型学或者功能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某种类型的建筑物直接对应着一个理想的、原始的建筑形态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住宅楼看上去就是很像住宅楼,监狱看上去也是监狱的样子。那么,建筑的类型就是 以其特征中的共性或者差异性 来划分的。在传统的建筑功能图中,人们对房屋空间的利用以及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被粗暴地简化和抽象化 ,空间变成了贴着“起居”、“用餐”的盒子。事实上这种diagram式的建筑难以表现使用者在建筑物中的具体活动。
因此 将这种“虚拟性”引入设计,就是要摒弃类型和纲领这些僵硬的概念 。形制 (Formation) 的用途随着使用者和具体环境的发展而演变, 功能也并非以一种静态的、固定的方式被置于既定的、具象的表象之中。 Ali希望我们理解这一点,并在我们的project中达成某种实践。另外,Ali认为技术型实践要想始终处于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不断地自我突破,引用或创造新的技法。
在我的理解里,即便没有人可以保证某种技法可以持续不断地创新,或者总有新鲜的技术为我们所用,但是一种技术下的实践也需要 反复尝试、多次迭代 。我们Studio的工作内容就是一种聚沙成塔的迭代过程。
虽然 Studio 的基本命题不变,但 2020年的特殊之处在于,疫情使几乎整个赴美留学群体都只能留在国内网课。在这个大背景下,Ali 动用了他神秘的关系,为我们整个Program的中国学生在北京找到了一个据点——PWCC(Penn Wharton China Center) 。我们有机会在魏娜、郑默 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梦幻联动有没有) , 同时每隔几周 Ali 也会通过 Zoom向我们了解设计进度。
相比于其它倍受吐槽的“网上夜校”,我们studio的国内学生全都在北京线下完成,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因此,这可能是宾大有史以来最特殊的一届 AAD studio了,或许这也是第一次 Penn 请中国老师来带设计课,我们面对未知在期待之余也有一丝不安。但这个学期结束后,我们都觉得特别幸运能跟着魏娜老师 和 TA Grace姐 做设计。在此期间不仅学到了特别多刷新观念的思考方式,也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在美学素养方面的提升。
Precedent 案例研究/ Hybrid
一如往届,我们每组先分到了不同的一对案例做 research,主要在于分析案例建筑中的形式要素 ,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提取出来的要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我们分到的两个precedent buildings分别是 Renaissance Center 和 Wisma Dharmala Headquarter 。抽奖的过程惊险刺激,其结果直接决定了我们接下来一周的工作量以及本学期持有的“积木块”。
图11-13:Renaissance Center #Documentation
图14-15:Renaissance Center #Analysis
图16-17:Wisma Dharmala Sakti Office Headquarters#Documentation
图18-19:Wisma Dharmala Sakti Office Headquarters #Analysis
之后,我们要将这两座建筑作为 precedent buildings,尝试把这两栋建筑中的美学要素 hybrid 起来,做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型,去探索形式要素碰撞 之后的美学潜力。接下来就是痛苦的几周不断尝试,每次都是对我们想象力界域的突破。
那时我们还不知道,我们的地狱连环迭代将整整持续两个半月。
设计过程
开始时,将两座建筑的形式要素转化成物流系统的各种元素 (包括系统中各个向度的传输以及储藏) ,并尝试各种可能存在的拼接方式 。
娜姐: “ 形式语言很明确,能看到 precedent 的变异,但目前还没有空间,要尝试把空间做进来。”
我们狠狠地向愚蠢的方向踏出了一步,我们围绕上一步的机械物流系统做出了楼板和各种建筑元素。
娜姐: "你们这是在把物流系统当做建筑的内装,重做!我要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希望将旧有的齿轮系统变形为能互相穿插咬合的各种圈,然后在圈的基础上通过插接的方式置入板片,将空间限定出来。但做完第一步后在第二步的板片插入上遇到了困难,导致最后搁浅在了 deadline 上,做出了一个形式极其花哨但实质上没有空间的玩具。
娜姐严肃地表示我们已经进入死胡同了,她建议我们回到起点,从 volume 开始思考空间的构成模式 。然后再与现有的形式语言结合。娜姐也再次强调了 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思考模式需要同时进行,同时推进空间和形式语言 ,让它们相互影响。
这时郑默老师看到了我们的方案,也建议我们可以尝试如何从互锁的环 出发,以其原型发展出空间来,而不是局限在把环用线条来表现。
十一结束以后 (对我们中美两边的假期都放) ,马上迎来了 midterm 的准备。我们听取了两位老师的意见,开始考虑 整体 volume 的组织方式与单体形式语言是如何构成空间的 。我们分别做出了形式语言的基本操作 和整体构成的状态 。
具体来说,我们就是将之前线条化的管状变形膨胀,使之形成内部空间 。同时,我们按照这种方式快速产出了用于打印的midterm物理模型。娜姐看了以后表示比较满意,并认为现有的成果对于中期以后的设计推进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虽然彼时的她可能还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多么能作的组……
图24-25:第4次迭代成果,形式基本手法,整体构成
我们看着已经开始打印的模型,都觉得现在是一个组织关系不明确 的状态,应该需要进一步梳理。于是开始回头翻找之前几次的迭代模型,并着手将之前方案中的机械结构拿回模型里,用它来组织管与管之间的关系。于是在 midterm 前三天,开始熬夜梳理。也是在这一步,找到了对于大后期很重要的, 空间围合方式与物流机械结合的方式 。从此,我们的方案算是迈上了正轨。
Midterm 收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反馈,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老师的意见是:“ 空间太过匀质,应该考虑如何打破它 。”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所做的诸多线性空间形态与 bifurcation,以及新的条形中庭尝试。娜姐认可了这个操作,但她希望看到 在空间关系上线性是如何被打破的 ,而不是整栋建筑从头线到尾。
于是又出炉了一版研究两个线性空间该如何相交 的版本。左边的线性空间的交叉探索开始于两个方向,导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
从右下角的 pieces 上看到了交叉中庭的潜力,于是和上一步的操作结合,建出了简单的模型。
同时做了另外一版多个线性元素汇聚的中庭空间 ——像是奇怪的山洞。娜姐看了以后表示:“ 能看到 poche 与使用空间之间的关系,这很好。但楼板又一次强行出现在了方案里,这点不够好。还有,下次要看一个整体的状态,需要看到结构,立面都是怎么实现的。 ”
图35:第9次迭代
一晚上时间做出来的快速设计,为表达我们对 结构、表皮、和机械之间的关系 的思考。没想到娜姐说这个状态是可以的, 但是比例存在问题,应该将它变小,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填充满整个剖面,同时强调了管状空间需要打破。
慢慢找到了该怎样把线性管状空间打破的办法:把管状空间的四壁拆开,移动位置使其相互交错 ,从剖面视角上看如草图 (如下) ,这样能够建立起彼此之间原本相互独立空间的联系。
这是对最终结果意义重大的一次更新。以这个思路我们做出了一个还算像样的 chunk。Ali 在评图的时候跟我们聊: “你们把这个 chunk 延展到整个场地,这个方案就算完成了!”
图37-38:3/4 Review chunk 模型
Review 结束以后,我们意识到表皮该怎么处理依旧是一个大问题,目前的状态依旧有些潦草,很难说的出口这是一个设计过的东西。这时 Grace 姐启发我们可以参考工艺品和工业设计的做法 来设计表皮。她聊到前几年,Ali 会让学生们找珠宝、工业制品、汽车 等等案例去学习它们各个元素之间是如何衔接 的。
我们的第一版经过设计的主立面是从 midterm 的方案演化过来,修改过几次以后娜姐评价说挺好,曲线很美。但担心 线性特征很明确的立面会和我们已经打破线性的内部搭不起来 ,让我们想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这时距离 final review 还有两周时间,我们存放模型的硬盘突然坏掉,之前大部分的模型都挂掉了。娜姐表示替我们感到崩溃,我们表示娜姐您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次重新建模,让我们有机会没有挂碍地重新思考,到底 怎样用一种基本手法将内外联系起来 —— 这时 3/4 review 时灵光一现的流动线条 起到了大用场, 我们开始尝试将这种线条的构图扩展到整个场地,通过向不同方向挤出高度 形成空间, 以适应不同的功能类型。
这个基本手法的特点也非常明确,空间相当于被在不同角度上折叠的“面”相互限定,两个“面”之间的距离有控制地不断变化 。 这种变化使窄小的空间可以平滑地过渡成一个很大的空间,反之亦然 。同时, “面”自身的连续性又使这些空间能够在三维上形成一个不断收分,相互连接的序列 。
找到基本形式语言后的感受是苦乐参半,既感觉守得云开见月明, 总算找到了一个能把半学期以来散落一地的手法统一起来的办法,又觉得好像对于重新开始一个方案来说时间有点过于紧张了。
时间到这时转眼距离交图已经只有不到五天,面对周围都结束设计,图纸制作已经接近一半的同学们,我们对自己一穷二白的淡定事后想来有些过于自信。但有了基本语言以后,无论是以此基础扩展表皮的手法还是设计内部空间,的确都轻松了许多。幸亏我们二人都是速度型画图选手,才能最后卡点交图。
图44:最终的 chunk model
从平面和剖面中也能看到刚才所说的,两个“面”之间的距离有控制地不断变化的这种逻辑。而这种窄小的空间平滑地过渡成一个大空间的过程是在任何维度上同时发生的,所以在反应到平面和剖面的空间中时,图像会显示出相似的秩序。
Human和Non Human空间之间的关系因为对这些收放过程的占据而交融在一起,空间能反映且只能反映当下这个位置所发生的活动,而非固化了的某种“储藏室”或“办公室” 。
可能一整个学期最惊险刺激的部分在于最后用不到一周的时间重新出了方案、建完了模并画完了图纸,有点近乎无中生有。
最后一版方案的中间过程我们两人回忆了一下,实在是过于电光火石,并不记得方案是如何推敲的了。也许是连续通宵阻断了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转化 (笑) 。
回到正题,最后能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做了方案,而且结果还不错。最后的过程中并没有所谓「Eureka moment」或福至心灵的顿悟,而是用这几天对整个学期的所学进行重新梳理和总结。 正是长达两个月的试错经验 使得我们组能在很短的时间完成设计和图纸制作,最后的方案集合了逐次迭代中不断积淀下来的设计要点。
1. 迭代的得失: 我们 literally 是今年整个项目里迭代最多次的组,这种经历有得也有失。得到的当然是整段经历会更宝贵,留下的方案稿会更多,而且每一次迭代的经历都让我们更明白设计的每一步是如何向前推进的。或许以后离开学校就再也不会有这么宝贵的 无限试错的机会 ,所以这种疯玩的机会用一次少一次了。
失去的首先肯定是睡眠时间 (奇怪的是和室友们联机 CSGO 的时间并没有因此减少) ,其次是实现 设计深度 的机会,这和迭代的过程一样珍贵。如果我们将多次迭代的机会用于深化设计深度,现在有的对于深度的遗憾一定会更少一些吧。两条路的风景和收获都不同,只是我们最后选择了多向拓展的方向。
2.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个人的体验让我觉得 AAD studio 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方向和流派。虽然它切实地能给建筑学生带来 美学素养上的提高和形式操作上的训练 ,但对于非此流派的同学,能吸收到的东西相对有限,过程也未必舒服。但对于喜欢这个流派的同学们可能全过程都像是在玩,特别有体验特别开心。
3. 领路之光: 魏娜老师和 TA Grace 姐姐:娜姐比想象的更亲切近人,设计上也眼光老辣,每次都能准确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跟着她的设计课体验很棒。而Grace 则一直表示 “有好想法当然要让你去玩啊” ,这种“纵容”对我们这个特别能作的组来说真的特别戳、特别感动。
关于作者
▼
△
邵一梁
木讷又单纯的苦逼打工人
△
王霄晗
人狠话不多的东北王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