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老妈。她的嘴最能干了,到医院轮号呀,插队取水呀,

拆房:薛腾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其实,甲方爸爸和菜场大妈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比如,都比你大一辈儿且你都搞不定。
重点是,他们都是多位一体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兼具狮子座的霸气、金牛座的耐性、天蝎座的心机以及处女座的精益求精。
能改一版是一版,能砍一毛是一毛。多费十几个工作日改回第一版就比原来的第一版看着顺眼!多花十几块打车买菜便宜了两毛就比家门口买的好吃!
这就好办了,既然甲方的快乐在于“改”,那改啥不是改?不一定非得改图是不是?
听说您觉得我这方案不符合要求?没事儿,您改改要求就符合了。
这个sao操作就真实发生在下面这个项目里:马德里雕塑博物馆。
基地位于西班牙马德里莱加内斯的一个雕塑公园内,占据了整个公园的东部区域。
但其实甲方并没有什么建设计划,因为人家本来已经有一个雕塑博物馆了,只不过年头有点久。所以甲方的任务要求很简单,就是将这组建筑进行修复,能够正常使用就行。
这位脑洞清奇忘吃药的建筑师直接把任务书给撕了,撕……了……
甲方:我们不是要新建筑,我们是请你来修复的。(这是什么鬼?)
清奇哥:修复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觉得应该建一个新的。
甲方:你这个不符合任务要求啊~(你怕不是个傻子吧~)
事实证明,能说服别人的永远不是你提出的问题,而是问题的解决办法。
清奇哥提出的分期建设是指先拆除部分旧建筑,然后在拆除的空地上建部分新建筑,等日后有钱了,再拆除部分旧建筑,再建新建筑,这样循序渐进的直至用新建筑完全替换掉旧建筑。
这样不但解决了目前资金不足的问题,还顺便解决了博物馆更新时的藏品暂存问题。馆藏雕塑都可以保留在未拆除的旧建筑中,等第一期建好就再搬运到新建筑中。即节省了搬运成本,也减小了因多次搬运对雕塑的损坏风险。
首先,人家博物馆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建筑,怎么分期?那不就相当于一直是个的烂尾楼吗?
再者,就算强行分期,那连接部分怎么处理?房间怎么连?交通怎么接?总不能砌个两米厚墙就算了吧?
将建筑分解为一个个的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独立的房间,有独立的采光。建筑由一个个模块拼接而成,可以进行灵活的加建。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模块是矩形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标准展厅。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拼接,每个模块都可以有独立的采光面,整个建筑也就可以进行灵活的加建,甚至可以无限的扩展下去。
问题又来了,矩形模块形成的内庭面积过大,无法满足博物馆的使用面积需求。
就是形式上像地毯一样附着于大地表面,在水平方向具有大尺度的延展性以及肌理化的空间组织结构的建筑。
毯式建筑有两个最重要的设计构成点:一是图案本身的设计,二是图案组织方式的设计。
毯式建筑不一定都是模块化的,模块建筑也不一定是毯式,但它们俩之间是有交集的。
当毯式的图案是由模块单元组成的时候,这哥俩就可以合体了。
而我们现在就是要用毯式建筑的方法来优化我们的模块。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两个设计构成点:一个是基本模块(图案);另一个是模块(图案)的组织方式。
为了解决矩形模块形成中庭过大的问题,清奇哥将矩形模块变形为五边形模块。
五边形模块的优势在于,按特定的模式拼接可以自然的形成尺度适宜的中庭。
另外,形成的建筑边界也更为曲折有机,没有矩形模块那么生硬。默默契合雕塑博物馆的人设属性。
五边形的组织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以模块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另一种是以中庭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那当然是选择第二种有庭院有采光的啦~生成方式是这样的:
然后将超出基地范围的模块删掉,进一步调整建筑边界使之更舒展,与环境更融合。同时根据面积需求减少中庭的数量。
至此,分期建设产生的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但建筑的问题还有很多。
虽然现在每个模块都有独立的采光面,但博物馆建筑一般不开普通侧窗是常识,会减少墙面的展览面积还会有眩光。
因此,清奇哥将每个模块的一角拉高,在墙面的顶部开高侧窗。
模块形成的空间都是小空间,而博物馆作为公共建筑集散以及交流用的开敞空间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为了增加开敞空间,清奇哥将部分模块抬升为两层,而底层的墙面全部打通。其实就相当于将模块进行了底层架空。
对于建筑首层来说,因为大部分为开敞空间,因此流线组织较为常规,也比较自由。
而二层由一个个模块展览空间组成,通过旋转楼梯由一层抵达二层后,参观流线主要围绕中庭进行组织。
这个小尾巴脱离主体建筑之外,紧邻公园,是进入公园的一个入口。
因此,清奇哥没有把它算在模块中,而是设计成一组装置。从装置下可以进入公园,作为公园的一个门户。同时,装置又有一定的遮阳功能,可供游客们休息交流。
每个喜欢改图的甲方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建筑师。疯狂改图的背后是对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建筑师深深、深深的不信任。
但前者充满对建筑师的信任,后者却是发自肺腑的怀疑。
[4] 、[5] 、[6] 、[7]来源于https://www.archdaily.com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Non-standard architecture studio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511
邮箱:non_standardstudio@163.com
新浪微博: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打 赏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