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 存在建筑  

“在场”的环境与纪念性——震动、层积与新生

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剧烈的,只是这种速度和程度超越了人的认知,成为一种超验的常识。亿万年以来形成的山川河流,组成今天我们对环境感知的起点,而一场地震、一场泥石流,倾泻的自然之力便极大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景观,形成新的原点。周而复始,层叠往复。而唯一不变的则是人类纪元中与环境的不断对话,推动文明的前进。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绵茂公路”与展览馆整体自然环境©存在建筑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览馆的周边河道景观©存在建筑

17年前的汶川地震导致基础设施遭受极大破坏,经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后,这一区域也急需重建。2009年在由多方资助下,为打通位于四川盆地边界的德阳绵竹市与阿坝州茂县的“绵茂公路”始建。而当地地势险峻,险情时发,“绵茂公路”是绵竹市乃至四川省最艰巨的交通灾后重建工程之一,历经14年建成,于2023年通车,为展示其建设历程和建设者的英勇事迹,展览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坐落群山之间、大河之畔,毗邻“绵茂公路”清平段。清平镇在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之后重建镇区,并且至今仍保留着地震和泥石流等多次地质灾害的痕迹。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总平面图©设计团队绘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从“绵茂公路”上远眺展览馆©存在建筑

厂房原址占地面积约1400m2,为一座矩形平面钢结构仓库,设计首先因地制宜,保留厂房整体结构,并实现空间秩序的重塑,开放于环境。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原仓库厂房外立面及仓库仓房内景©设计团队摄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览馆西侧主视角©存在建筑

设计试图区别于传统图文展陈策略,以环境的再现为线索,通过由内到外的开放且线性的空间组织结合节点叙事,塑造出呼应公路建设“主体”的感知再现与现场沉浸感。首先,将建筑四周外立面维护结构拆除,向环境开放。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览馆轴测分析图©设计团队绘制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览馆展陈与空间策划分析©设计团队绘制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主入口©存在建筑

面向环境的界面

展览馆的四个立面各具特色,呼应不同的环境特征。

西立面——塑造群山掩映下的纪念性入口,呼应厚重历史和坚实奋斗沉积而成的建设“现场”。立面上保留厂房原有的檐板结构,并增加杆件以拓展形成呼应场地连绵的山脉。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从清远河望向展览馆东立面©存在建筑

东立面——展现巨石展厅,为东侧旅游主干线呈现展览馆新的特征。凹凸起伏的表面是对巨石的抽象,从外部呼应修建环境之险,并从细部的塑造混凝土质感上突出光影变化。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东立面与延展的场地©存在建筑

南立面——将厂房空间特质以及内部结构向外打开。“天堑”分隔左右展区,通过水面更进一步将空间内外进行渗透和延申,远眺“绵茂公路”和重建后的清平镇区。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南立面开放界面©存在建筑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水面尽端鸟瞰视角©存在建筑

北立面——以实体嵌入,形成服务、布展与后勤通道,增设卫生间、休息室等服务设施,并预留大面积空地用于临时活动与停车。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北立面的实体界面©存在建筑

线性叙事与“天堑”

无论群山耸立的地貌,大江大川的湍急,不远处的公路还是南侧重建的镇区,都是最好的“展品”。于是,展览馆的内部空间形态来源于对环境的抽象塑造,环境作为“展品”被纳入其中,并提供具体实物、图文、视频等不同展陈内容与方式。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览馆内部剖透视©设计团队绘制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中心轴线北望——高耸石墙与混凝土质感展厅形成穿越感的强化©存在建筑

“绵茂公路”绵延五十六公里,一路途径艰难险阻,沿线险峻的自然环境、巨大的施工难度,犹如“天堑”,公路即是对天堑的跨越。设计将公路的线性特质作为最直接的秩序基础,串联起不同分区。进而,通过感官设计,例如入口的斜向元素置入原本的几何秩序,利用厂房高度,形成入口较大的聚集和讲解空间;当游客身穿行在中心轴线,利用两侧尺度的夸张强化穿越之感,“天堑”分隔左右展区,可触摸的石墙与混凝土粗粝质感再现建设之艰难困苦的环境。底部水面上浮起的金属网格铺地,带来模拟施工现场蜀道之难的“失稳”、“金属碰撞”的沉浸,为非“舒适”、“遥远”的“观看”。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中心轴线南望——石墙上的开凿提供施工实物的展陈©存在建筑 & 施工团队

巨石与墙体也形成中心轴线上的对话,以不同高度、位置的开口形成视线和流线的穿越,布置不同实物展品与灯光设计,服务展览的具体组织。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中心轴线南望——通过自然光的控制形成轴线上由暗及亮,形成远眺平台©存在建筑

中心展廊尽端,展览路线转折,光线由暗至明,形成对艰苦建设到美好生活重塑的呼应。展廊尽端漂浮于水面之上,在巨石环绕的厚重感中引入一丝轻巧,在此远眺清平镇区与“绵茂公路”,将实景转化为展览对象。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线性观战路线尽端的开放空间与外部环境©存在建筑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线性观战路线尽端的开放空间与外部环境©存在建筑

在展廊尽端回过头可坐在阶梯休憩,感受阳光洒入,也可进入二层实物互动体验空间,服务多功能使用,例如社区活动、展览研讨、儿童学习等。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可驻足休息的观景阶梯©存在建筑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厅夹层活动空间©存在建筑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夹层活动空间细部©孙昊德

节点叙事与“巨石”

在线性叙事的基础上,布置不同主题的内向展厅,形成平行于中心轴线上的串联节点,通过图文、视频、沉浸影院等具体方式,讲述呼应十四年公路建设历程中的点点滴滴,突出人民至上、大国工程的主题。其中,设计试图通过塑造“巨石”的雕塑感与粗粝,与沉静的水面、环境的光线、钢结构保留杆件等形成质感和形态的对话,强化主题表达以及新体量在厂房空间中的建构逻辑。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廊与巨石展厅缝隙水景在墙面上的反光©孙昊德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展廊尽端水景、金属杆件与巨石景观©孙昊德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既有结构与杆件与新介入设计的搭配©孙昊德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既有结构与杆件与新介入设计的搭配© 存在建筑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巨石与外立面杆件的光影细部© 孙昊德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巨石与外立面杆件的光影细部© 孙昊德

“在场”的环境赋予设计以“天堑”和“巨石”等组织逻辑与形态意象,回应自然的运动,并最终形成空间的叙事——经年累月,超越人类纪元的能量活动,不断地挤压、冲刷、沉积,形成了当下可感知到的自然形态。而人类活动则快速地复写在层积的表面之上,并同自然的作用一起发展、沉寂、消亡,以及再次的新生。对于自然力量的抽象表达,赋予设计层面在人体尺度、光线、材质等直觉的反应,试图给予空间更强的纪念意义与沉浸感,呈现“绵茂公路”的建设历程,回到日常与生活。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远眺主题展馆与穿梭山间的“绵茂公路”© 存在建筑

最终,“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成为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中的一次注脚,是对于自然的一种自我反射和自觉表述。成为对于汶川地震后公路重建成就的纪念与展示,呼应对于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表现,以及对于自然敬畏的素朴呈现。

项目图纸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一层平面图©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屋顶平面图©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东立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南立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西立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天堑与巨石——“绵茂公路”纪念展览馆设计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展览馆设计、室内与展陈设计

设计方: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昊德工作室

项目设计:2023-2024年

完成年份:2024年

设计团队:孙昊德、李浩宇、侯品伊、王雨彤、Monica Sunkara、谢雨潇

项目地址: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清平镇

建筑面积:1270㎡

摄影版权:存在建筑、孙昊德

材料:钢、钢筋混凝土、砖、石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7小时前

建筑学院,建筑学院官网,建筑学院网站,建筑师设计,建筑师学习网站,商业建筑设计,办公建筑设计,公寓住宅设计,独立住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