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餐:城市中心的即兴空间 /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

上海野餐:城市中心的即兴空间 /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

 

上海外滩美术馆特邀曼谷建筑事务所all(zone)策划第二届外滩建筑节。这场以建筑思考为核心的双年展将于2025年9月12日至28日举行。

 

上海野餐:城市中心的即兴空间 /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

图片由all(zone)提供。

 

 

外滩建筑节2025:上海野餐

 

外滩建筑节(RAM assembles)是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的双年展项目,以建筑思考为核心,旨在探索建筑在塑造公共空间的过程中不断演变的角色。项目由馆长及首席策展人朱筱蕤构想并主导,首届外滩建筑节于2023年举办,以纪念洛克·外滩源项目的竣工,以及美术馆新大门与博物院广场的启用。

 

每届建筑节邀请一位建筑师或建筑思想家担任艺术总监,委托其为洛克·外滩源街区,特别是美术馆的露天入口——博物院广场——设计建筑介入作品,并策划一系列激活街区空间的公共活动。

 

朱筱蕤邀请曼谷建筑事务所all(zone)担任外滩建筑节2025艺术总监。以“上海野餐”为主题,all(zone)构想了一个灵活、开放的框架,在欢聚、创造与生态意识中重新激活未被充分利用的城市空间。借助可重复使用的轻质篷顶与因地制宜的设计,“上海野餐”邀请市民和观众以一种即兴、有趣且出乎建筑师和设计师预料的方式体验城市。

 

野餐的本质在于选择:选择落脚之处、选择餐食器具、选择参与方式——或是积极共塑体验,或是保持距离远观。这种非正式的、即兴的特质将城市转化为共享的画布、铺展开的野餐毯,让每一次活动、自发的交流和集体的想象都融入空间本身。

 

设计与即兴的交融催生出在城市肌理中栖居的新方式,孕育更具流动、能有效回应、看重应变而非永续的公共空间新理念。一场野餐或许无法弥合都市的割裂,但能激发能动性,允许人们重新将周遭空间化为己用,以虽短暂却充满意义的在场、行动与选择实现“外滩建筑节”的美好愿景。

 

急速的城市化与士绅化进程常常使得个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产生缝隙,这种割裂感在亚洲都市中尤为显著。曾经,社群在集体活动中凝聚、自然生长、充满活力;而如今,它们正在逐渐被千篇一律的城市开发项目取代,既无视街区原有的文化肌理,也漠视其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身心互动。如今这般境况日益主导城市生活,我们该如何赋予居民重塑空间的自主权与能动性?建筑又该如何增强当代人与其居住环境之间的联系?该如何将社区医师、多元视角、生态责任的真正活力有序、自发地注入这些单调的空间?上海外滩美术馆与all(zone)建筑事务所将共同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

 

 

策划宣言

 

“外滩建筑节”(RAM assembles)中的assemble(集结)一词和我们产生了很深的共鸣。这行动的号召迫切而充满能量、关乎社群,也关乎人们的汇集。更重要的是,它听起来就充满乐趣。

 

上海日新月异,全球化的张力具现。紧密的社群生活与高度规划的巨型街区交织,自发的日常生活与冷漠的城市尺度格格不入。于是,宽阔的公共空间让人倍感疏离。然而,城市不仅是其中的建筑:城市的生命来自生活其间的人群、他们在城市流动的韵律,以及无法被规划的不期而遇。

 

何不重新点燃建筑的活力?何不让公共空间再度成为生活的游乐场,让一切的自发生长都和谐共存,既生机勃勃又不陷入杂乱无章?建筑与空间设计又能否重新让人们主导其栖身之所? 

 

外滩建筑节2025以“上海野餐”为题,正是为了验证这些构想。这不会迎来既定的答案,只是开启一间公共的实验室。其遗产并非永恒的建筑,而是其引出的问题与激发的省思:我们应如何在城市里共同生活、工作、玩乐。

 

拉查蓬·乔楚伊

曼谷all(zone)建筑事务所联合发起人

 

上海野餐:城市中心的即兴空间 /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

项目概念图。图片由all(zone)提供。

上海野餐:城市中心的即兴空间 / 第二届外滩建筑节

项目概念图。图片由all(zone)提供。

 

 

“上海野餐”公开征集项目

 

除了设计博物院广场上的巨型篷顶和策划公共活动,all(zone)还征选了六个国内外新锐设计团队,在外滩源公共空间围绕三个主题创作介入式项目:“如何建造——并持续革新”、“集体智慧”,以及“有限中的建造:资源、气候与延续性”。

 

介入项目的征集旨在探索并理解亚洲城市的栖居挑战与可能。最终脱颖而出的团队不仅契合文化交流的宗旨,更成功策划出以共享、展演、灵活应变、即兴创意与生态责任为核心的多元化项目。他们的创作秉承“野餐”精神,聚焦食物、社区日常、行为艺术、生态设计、可持续性及合作叙事等主题。

 

本次公开征集项目将包括:公共饮用水站、利用再造材料制作家具的工作坊、将旧衣物转变为现场座垫的“织物与记忆”装置,以及以多种形式回归的绿意——这些介入让建成环境更通透、宜人,同时更具生态敏感度。

 

 

“上海野餐”公共项目

 

在all(zone)设计的篷顶空间内将举办一系列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对谈活动,包括:

 

反对“肉毒”材料:为建筑的汗水和气流而设计:梅-林·洛科,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生态系统”中心助理教授。

2025年9月14日

 

梅-林·洛科是一位来自加纳与菲律宾的建筑科学家、设计师及教育家,专注农业废弃物和可再生生物基材料研究。她将以建筑、生物材料与地质材料的对比为切入点,探讨现代性中的”舒适”概念,

 

星球百乐餐:巴尔特-扬·波尔曼,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和保护研究生院亚瑟·罗斯建筑展馆策展人及展览与公共项目主管。

2025年9月12—27日

 

本系列对话嘉宾将携带一件或多件实物作为分享的引子,与主持人共同探讨其项目/研究/作品。该系列旨在构想并推广不仅技术高效,而且根植伦理、契合环境诉求且彰显社会公正的基础设施,以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连接本土与全球。

 

刨冰分享会:泰·卡彭特,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2025年9月13日

 

本次“刨冰分享会”关注城市中的老旧水利基础设施,邀请与会者共同畅想更具韧性和实验性的公共空间,探索环境正义的未来。讲座主持人泰·卡彭特将分享她的两个设计案例:“新消防栓”将消防栓改造成饮用水站点,“集结地”将闲置空间转变为可促进环境再生的活体实验室与雨水花园。此外,来自工作建筑工作室的设计师将讲述为“上海野餐”设计的公共水站“向上的水管”。

 

演讲结束后,嘉宾将围绕纽约、多伦多和上海三地的公共水利问题展开对话。活动现场提供使用上海自来水制作的刨冰, 以此探讨水质问题并呼应“上海野餐”的主题。

 

 

关于all(zone)

 

all(zone)建筑事务所由拉查蓬·乔楚伊联合创立,位于曼谷,致力于以富有趣味性与创造力的方式探索当代热带性的复杂内涵。工作室以紧密协作为基石,从曼谷未经雕琢的城市肌理中汲取灵感,将这座城市转变为实验的沃土,并持续孕育出轻质、适应性强且善用资源的设计。

 

all(zone)将东南亚视作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地区,一个可以实时检验如何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活体实验室。他们的作品鲜少提供生硬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人们进行深思,共同构筑与变化共存的愉悦框架。

 

他们的代表作包括清迈当代美术馆、“曼谷经济适用住宅”、“一座露天礼拜堂”以及墨尔本MPavilion 2022设计项目。all(zone) 享有国际盛誉,作品曾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建筑双年展、维特拉设计博物馆、米兰三年展、沙迦建筑三年展、阿尔勒Luma文化中心、利雅得迪里耶当代艺术双年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上海双年展展出。

 

参与者

 

Ag, all(zone), 炼金室建筑事务所Alkhemist Architects, 柏杨Bai Yang, 埃丽卡·博尔萨Erica Borsa, 郑波Zheng Bo, 泰·卡彭特Tei Carpenter, 雪松厨房Cedar Kitchen, 陈文怡Manyi Chan, 陈飞樾Chen Feiyue, 陈昊Chen Hao, 陈君楠Chen Junnan, 德梦·吉特米特拉帕Dream Chittmittrapap, 珍·宗素瓦Jane Chongsuwat, 拉查蓬·乔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 大爱Da Ai, 丁佳悦Jia Yue Ding, 范庆Fan Qing, 马塞拉·戈多伊Marcela Godoy, 狗毛Goumao, 安娜·格林斯潘Anna Greenspan, 禾野共生HEZO & WORK, 罗宾·哈坦托·洪加雷Robin Hartanto Honggare, 胡佳艺Hu Jiayi, 黄林涵Mingzi, 黄娜贤Nahyun Hwang, 克莱蓬·乍耶内特拉Kraipol Jayanetra, jeje, 蒋旖旎Jiang Yini, 街猫Jiemao, 雎安奇Ju Anqi, JXY Studio, 李颖春Li Yingchun, 李鋆天Shasha Li, 林晓昀Sheau Yun Lim, 梅-林·洛科Mae-ling Lokko, 陆文宇Lu Wenyu, 毛晨雨Mao Chenyu, 文佑镇David Eugin Moon, Ném, Par, 巴尔特—扬·波尔曼Bart-Jan Polman, 雪莉·苏里亚Shirley Surya, 切线Tangent Essays, 汤惟杰Tang Weijie, 劳拉·的黎波里Laura Tripoli, 蔚魄Studio Vapore, Vis, 王子月Wang Ziyue, 工作建筑工作室WWWorks, 夏慕蓉Xia Murong, 徐艺函Xu Yihan, 杨奡Yangao, 以牙Yiya, 袁烽Philip Yuan, 周菲菲Zhou Feifei, 朱璟茗Zhu Jingming, 庄沐杨Zhuang Muyang.

 

 

关于外滩建筑节

 

外滩建筑节(RAM assembles)是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的双年展项目,以建筑思考为核心,致力于探讨建筑在塑造公共空间的过程中不断演变的角色。项目由馆长及首席策展人朱筱蕤构思并主导,首届于2023年启幕,纪念洛克·外滩源项目的竣工,以及美术馆新大门与博物院广场的启用。

 

每届建筑节邀请一位建筑师或团队担任艺术总监,委托其为洛克·外滩源街区,特别是美术馆的露天入口——博物院广场——设计建筑介入作品。此外,艺术总监还将策划一系列延伸至街区周边的公共活动,鼓励人们以新的方式栖居和构想城市环境。

 

首届外滩建筑节邀请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担任艺术总监。大卫·奇普菲尔德曾主持外滩源历史街区十八年的修缮、更新和改造,为这场持续至今的对话奠定基础。

 

外滩建筑节通过跨界合作,汇聚来自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设计等领域的多元视角,为历史反思与新锐建筑思考开辟空间。建筑节聚焦文化实践、公共生活与城市的交融,力图推动亚洲语境下对建造环境的全新探索。

 

关于上海外滩美术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创立于2010年,是一所上海市注册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美术馆位于一栋装饰艺术风格的历史保护建筑,建成于1933年,最初为亚洲文会所用,后由戴维 · 奇普菲尔德建筑师事务所进行修复和改造。

 

在21世纪的上海思考当代艺术机构的意义,上海外滩美术馆旨在探索“群岛思维”的重要性:通过与亚洲及其他地区的艺术文化相连接,为当下的艺术挑战、想象、实践和网络提供更为丰富的见解。上海外滩美术馆希望在亚洲多个地区之间乃至全球不同文化之间构建具有建设性的差异,为艺术家、研究人员和学者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

 

上海外滩美术馆凭借独具一格的策展方法而享有盛誉,竭尽所能、勇于尝试实现艺术项目的不同可能模式:从研究到替代学习项目,从展览到出乎意料的泛表演性实践。我们致力于培养与我们的观众、多样社群、支持者以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组织之间多元且深入的联系,并通过支持大胆的当代艺术实践,不断重塑本地历史、应对全球挑战、寻求多重且独特的生活愿景。

上一篇 17小时前
下一篇 2022-09-23 上午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