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
-
Field 艺术与活动大厅 / LMN Architects
建筑的设计庆祝了安吉利斯港的历史和生态系统,让用户有机会与小镇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互动,而建筑的姿态则拥抱了壮丽的自然环境。游客从街道层的城市入口进入,沿着特色楼梯上行,迎接他们的是奥林匹克山脉和胡安·德·富卡海峡的全景。
-
“q” Center —上海廊下村民活动中心 / Atelier tf + ppas
在乡村小学旧址新建的文化中心正是这一振兴计划的重要引擎。在我们的构思中,村落、田园、村民与基地历史再次的紧密连接将成为激发中华村活力的关键。
-
水乡社区:上海西岑科创中心 / Foster + Partners
这一综合体开发项目以水景和绿化为基调,汲取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水乡文化。项目采用人性尺度,与大自然紧密连接,最大程度拓展了面向北横港湖的观景视野,同时又别出心裁地将场地内的水路和新的步行路线结合起来。
-
神木新闻文化中心 /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文化“视窗”和“信息”媒体为灵感,建筑造型如悬浮的信息容器,面向中心广场呈现为一扇打开的“视窗”。通过“视窗”,新闻中心向外界展示着神木的蓬勃生机与锐意前行。
-
地拉那金字塔 / MVRDV
金字塔的改造展示了如何使一座建筑既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又能保留其复杂的历史,并证明了历史性的粗野主义建筑是再利用的理想选择,该项目还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
-
波兰华沙的波兰历史博物馆和波兰陆军博物馆方案 / WXCA
在波兰首都,WXCA 赢得了欧洲最大博物馆之一的设计竞赛。该发展项目是波兰历史博物馆和波兰军事博物馆的结合体,该建筑群位于一个前防御工事的遗址上,将成为一个植根于纪念的文化中心。
-
社区源点:坪地街道综合文体中心方案 /也似建筑+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GZPI)
错动的平面则提供不惧风雨的“全天候”活动场地,使建筑能在闭馆时继续服务市民。城市开放空间与建筑的边界被模糊,催生一座切合深圳气候、激发想象的“原型街区”。
-
两面建筑:东京原宿 Harajuku Quest / OMA
就在表参道主要城市走廊的北面,奥原宿提供了一个更亲人的体验空间,更类似于一个“村庄”的城镇景观,拥有有机的街道和宜人尺度的建筑以及独立的商店。
-
Sara Kulturhus中心 / White Arkitekter
在国际上活跃的White Arkitekter事务所一直以来致力于可再生木材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建筑的探索。2016年,他们在瑞典的谢萊夫特奧设计了一座20层的建筑,这将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制高层建筑之一。项目名为Sara Kulturhus,位于城市中央,是集剧院、美术馆、画廊、公共图书馆、会议中心和酒店为一体的文化中心,于今年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