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伊甸岛的轮廓无限接近于一个爱心符号,一眼望去,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与爱情相关的字眼。问DeepSeek如何理解爱情,它答:“当我们谈论爱情时,其实是在谈论自己——我们的渴望、恐惧,以及与他人建立联结的永恒努力。”这颗摇荡在成都麓湖之上的爱心亦然,身处麓湖水城的核心区域,向麓湖的四面八方用力一掷,桥与路便如动脉一般,链接起麓坊中心、海浪公园、麓客岛等其他社区组团。
两条动脉作为小岛的核心轴线,贯穿爱心,东南与西北向一条,南北向一条。南北向轴线略显蜿蜒,实际上是麓湖园区路的延伸,涵洞下沉进入岛心,对建筑位置与荷载要求更为严格。在如此条件下,我们在这颗爱心上建了三个房子,假装为“心房”,借空间催化相聚,将抽象的联结转译为具体的在场。
心房与心房不同,仪式追求、社交需要、口腹之欲三足鼎立,难分难舍。礼堂背抵西北,面朝东南,重合于东南与西北走向轴线之上,与桥体重叠出浪漫的想象,“一箭穿心”。餐厅和水吧在岛上的东西两处,各占一头,中间隔着三百步碧茵。
礼堂建筑位于两条轴线的交叉点,与水吧结合布置。巨大的椭圆形向下弯折,沿中线折成两片,搭出三角空间,空间平面近似梯形,西窄东宽。银白色屋面化作羽翼,体量压迫感被削弱,整体更加轻盈,近乎失重,不稳定的态势若有似无。
礼堂西侧屋面更加圆润,却直向碧落,晚风经过时,制造出低音哨响。这种向上的势能并非宗教隐喻,而是暗合水吧逐渐热闹的私语声浪,将仪式氛围推向高潮,推向头顶的蔚蓝色剧场。
礼堂西立面被半透玻璃砖砌成玻璃矩阵,每每夕阳穿过,像素化天光铺满仪式空间,发梢与誓言皆镀上金箔。这场共游人间的邀请,因着光影的投射,仪式不再是单向展演,而是请见证者作为光的导体,参与更多相逢。至此,礼堂主动消解观礼的仪式距离,将观看转化为在场,联结每场因缘际会。
礼堂东侧向中心草坪彻底敞开。仪式时,这里处处呼应预设的建筑功能。仪式之外,礼堂同样包容来客,成为无数偶然的交汇场。成都人民的张弛之道在此一览无余,他们三两成群,复杂酿造工艺的精酿啤酒摆在脚边,手里举着建设路小吃摊上的卤耙鸡爪,保留着拒绝被标签化的社会默契。
水吧是礼堂的倒影,显形为更直白的联结关系。沿礼堂南侧草坡向下,可直达岛西,水吧便伏卧于此。弧形建筑的空间重心被压低,薄如船帆一片。
悬挑屋面下的灰空间作为外摆区,木质铺装平台与沙滩、泳池构成连续的空间界面。三五把休闲阳伞,几帆桨板,此刻的水吧化为通透器皿,是对空间叙事最生动的注释。它盛放着成都特有的慵懒恬淡,将野心消解。不远处,有人正跃进泳池,水花溅起笑闹声,完成了更爆裂的生长。
餐厅位于伊甸岛东侧,双层建筑依托地形嵌入山坡,层叠轮廓与等高线达成共识。建筑狭长,体量被刻意压缩得更薄,以此构建空间的微妙张力——每张餐桌均临近窗口,食客视线穿透对侧窗口,视野渗透进更宽广的场域。与此同时,落地窗消解室内外边界,通透界面提示视觉冒险。室外,靠近湖岸一侧预留外摆空间,金属穿孔板廊架会将蜀地的灼热过滤,为到访至此的客人提供阴凉。
而分叉的空芯立柱是空间真正的叙事者。它们在室内以3米模数切割空间秩序,每个柱跨半围合出一个“无边界包厢”,创造岛屿般的社交灰度——既非完全暴露,亦非彻底隔绝。每个“岛”仅可容纳一张餐桌,使每组餐位独立于其他喧响。若干“岛屿”集结于此,在空气中形成复调,一如成都本身杂糅的叙事层次。
当伊甸岛成为联结的介质,我们希望借通透纾解疏离,用交叠抵抗割裂,让物理的迫近催化心理的共振。那些被空间预设的相遇,将个体叙事编织为公共记忆,人们带着各自的记忆前来,却在此窥见他人的倒影。玻璃砖折射的叠影、木质铺装传递的体温、分叉柱间隙的注视,都在不动声色地解析:与他人建立联结,即借他者之镜完成一场自我辨认。
其他信息
业主: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室内:大料建筑
主持建筑师:刘阳
建筑师:孙欣晔 蔡卓群 丁月文 史维维
施工图设计:洲宇设计集团
景观设计:因澈景观
灯光设计:Artluci(阿特露祺照明设计)
摄影:存在建筑,朱雨蒙,贾科,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因澈景观,大料建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建筑学院官方网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rchcollege.com/5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