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设计:
- 项目地点:
浙江·诸暨
- 建成时间:
2025年
项目介绍
寻找合适的原型并进行创新演绎,是面对复杂对象和多维限制条件下的设计实践路径,也是让建筑保持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最终呈现的纯粹性的一种恰当策略。枫桥三贤文化馆的设计以形式原型“墙”、材料原型“木”、意向原型“书画”为手法,以形式的连贯、立意与场景的连贯、时空的连贯为线索,达到建筑从立意到整体到细节浑然一体的目标。
01.“从原型到建筑”的建构策略
枫桥三贤文化馆以展示 “枫桥三贤”王冕、杨维桢、陈洪绶的文化艺术成就为主旨。项目蕴含着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地域风貌等复杂基底,从原型出发的建构方式有助于厘清多条设计线索,实现复杂内涵的有序转译和直观呈现,达到从理念到建成的整体连贯。寻找原型的过程,即是回应建筑复杂问题的剖析过程。枫桥三贤文化馆面临着三个重要问题:传统建筑文脉延续、公共文化空间营造和三贤文化主题表达。设计对此进行逐一分析,并分别提炼与之契合的原型,从而共构建筑整体。
传统建筑文脉延续 – 以“木”为材料原型
场地所处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枫桥古镇,传统江南水乡古镇格局保存完整,建筑也保留了绍兴传统民居的诸多形制。枫桥三贤文化馆用地位于枫桥镇天竺路,毗邻古镇传统建筑群落,建筑风貌与文脉的延续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命题。
古镇传统民居建筑均已以“木”为建构原材,各式各类的木作形成显著的建构特征。
枫桥三贤文化馆基于“木”这一古镇内感知度最强的传统材料,建构方式致敬传统但不模拟传统,单个木材以交叠的构造方式不断重复,形成了扩大化的柱头单元。柱头单元再次重复,连续的单元铺满整个檐口,撑起经过转译化的坡屋面。廉价的本地木材,通过简单的重复与搭接,来完成部分屋面结构的支撑,也作为材料特性的展示。设计试图通过当代技术与传统建构逻辑相结合的方式来延续传统建筑文脉。
公共文化空间营造 – 以“墙”为形式原型
项目场地三面环山,由东至西高差2.7米,与周边山体缓坡相连。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建造一座文化建筑,设计摒弃了集中式封闭“盒子”的常规文化馆建筑形式,希望参观者不仅可在室内进行游览,同时在室外通过传统园林式空间意境,产生多维度的体验。因此,设计选取传统园林的重要建构元素——“墙”作为基本形式原型。从原型到建筑的生成,包含以下三个连贯变化的过程。
首先,通过墙的围合形成院落。三个主院落之间分别有0.9米和1.8米的高差,城市到场地主标高之间的2.7米高差被分解。三个院落为参观者从外部喧闹的城市氛围到艺术展陈之间铺陈了三重情绪转换空间。第一进到第二进院落,通过具有悬浮感的坡道,给参观者截然不同于外部空间的安静氛围;第二进到第三进院落,通过多重台阶予以强烈的引导,暗示主馆的方位。三重院落的情绪转换让高差变得自然合理。
其次,院落内部的墙体通过对“面”这一元素的多种处理,如掏洞、翻折、搭接、咬合、并置等,让原本分隔清晰的各个院落互相渗透。建筑界面从生硬墙面变成多窗口的弹性界面,各空间的出入口也因为对“墙”转角的多样化处理,变得深远而包容。建筑在空间气质与视线感受上,与传统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具有共通性,但又借以现代的表达方式。
第三,“墙”原型的演绎可以突破竖向维度,从“墙”翻折成为“板”,根据交通、景观等功能需求进行形式上的演变。这种对原型的异化,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边界,拓展了原型的表现力。设计中主馆对面的主庭院,即由绿植与墙、板勾勒江南山水画的方式布局而成。
以石为墨 – 以“书画”为意向原型!
枫桥三贤文化馆的核心功能是展示“枫桥三贤”在中国书画史上的艺术成就,设计紧扣这一出发点,将书画的意向或精神传达给每一位参观者。
“书画”这一原型较为抽象,与“墙”“木”这类可直接进行建构的实体元素不同。设计提取中国“书画”意向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要素“纸”和“笔”,转译为由黑砾石铺洒而成的“墨池”和白砾石组成的“笔画”。从入口庭院开始,参观者首先进入一处铺满黑砾石的“墨池”,漂浮的坡道呈折线型悬于墨池之上,参观者在穿行的过程中会经过几处白砾石组成的“笔画”,清晰地提示出书画展馆的建筑功能。墨池跟随人的流线从台阶拾级而上,而后在庭院中的流转,经由主庭院中墙板与绿植形成的画卷,最终流向远山深处。
02.结语
每个项目在实际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往往都面临多种影响因素与选择,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在功能、场地、空间、造型等多个建筑维度上做到平衡,是每一个设计都需要寻找的答案。枫桥三贤文化馆的实践所展现的是在设计之初,在背景、文脉等一系列因素中找到一种恰当的设计“原型”,然后通过各种手法将原型复制、连贯,最终共构成为一座“完型”的设计方法,它在三重维度上选择合适的原型进行演绎,最终构成了建筑不同层面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方式下形成的建筑既能满足各类现实问题,又相对具有比较强的纯粹性,也充分展现了传统建筑特质在当代建筑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其他信息
项目名称丨枫桥三贤文化馆
建筑设计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
项目类型丨文化建筑
项目地址丨浙江省诸暨市
建筑设计丨莫洲瑾、郭丽栋、陆钊扬、孙云佳、陈芑、阚新宇
结构设计丨金振奋、张力、张沈斌、方俊杰、程浙毅
给排水设计丨桑松表
电气设计丨沈月青
智能化设计丨林敏俊
暖通设计丨郭轶楠
景观设计丨孙洞明、郭淑睿
岩土设计丨杨勤锋
建筑摄影丨赵强
建设单位丨诸暨市城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丨浙江中渠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