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张江集电港 B 区 3-2 信息技术产业平台创芯天地项目是以集成电路科创研发为主导功能的科研社区。园区位于祖冲之路和张东路交叉口东南角,占据了除西北角原有 10KV 电力设施用地外的由城市道路限定的整个街区,唯紧邻此电力设施南边界的园区红线内已建有一处 35KV 的变电站。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体量生成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园区定位为开放、共享、活力、聚集,着力于创造富有活力的园区、科研文化的展窗、创新共融的工作场所、多维互联的交流空间、以及可持续的研发环境。2015 年开始地块前期方案研究时规划容积率还是 2.0,当时的方案还是基于大、小型研发楼宇高、多层混搭的空间布局逻辑。2019 年实施方案启动时恰逢整个张江东区的控规增容调整,地块容积率提高到了 4.0,高层大型研发楼宇集群也就自然成为园区产品定位的不二选择。为了在高开发强度的环境中创造开放、绿色的街区环境,在总体布局上尽量压低建筑密度,采用无裙房的独立塔楼组群模式凸显建筑的挺拔,五栋高低错落的高层研发塔楼略呈风车状沿街区周边布置,围合成一处中央庭院,并在其周边设置景观回廊将五栋塔楼联系起来。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轴测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五栋塔楼采取“4+1”的配置模式,即以四栋研发办公楼作为园区功能主体,另有一栋与地方政府合作运营的配套服务楼。其中 21 层的 A1 楼位于园区西南角,是园区百米限高的制高点;次高的 19 层 A4 楼位于园区东北角,与 A1 楼呈犄角布置;9 层的 A2 楼和 14 层的 A3 楼分别位于园区南侧居中位置和东南角;而作为配套服务楼的 13 层 A5 楼位于园区西北角,既设置会议、展示、路演、发布、联合办公等园区公共交流及科研孵化功能,也引入图书馆、健身、餐饮、便民服务等文化与商业功能,用以弥补周边商业服务体量的不足。如此布局既简洁高效,又形成错落有致的立体天际线。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园区车行主入口位于南侧集电路和东侧集创路上,分别正对 A1、A2 楼之间和 A3、A4 楼之间凹入的两处两两相连的廊式共用入口雨棚,并在雨棚前形成回车落客场地。北侧正对 A4、A5 楼之间设置景观广场穿越市政绿带与祖冲之路衔接形成顺应地铁 2 号线广兰路站人流来向的人行主入口。由此在这三处楼间花园各形成一处串联在中央大回廊上的次级小回廊,并与中央回廊一起共同构成园区的人行系统,也同时定义了园区的景观庭院系统。在 A1 楼和已建 35KV 变电站之间设置园区的西向次入口,并将园区的 10KV 市政开关站配建在已建变电站东侧。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园区配建有车库为主的三层地下室,并为五栋塔楼分别配置摆渡电梯直达首层大堂。地下一层设有大型员工食堂,为园区办公人群提供服务。中央庭院中部是一个带大台阶的下层花园,既为员工食堂创造自然采光通风便利及景观聚焦点,又在便于食堂进出及疏散的同时兼容了一处事件聚集型的户外剧场。中央回廊西侧廊下凸向中心庭院内部的敞亭是食堂的主要出入口,内有直通食堂的电梯与楼梯。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五栋塔楼底层层高都是 6.9 米,以容纳各自的挑空大堂。研发办公层高 4,5 米,楼层布局上采用适合产业需求的大进深灵活组合办公空间模式,且标准层面积较大,以提高空间效率。A1 楼采用中央核心筒布局,周围的办公空间进深(含走廊)达到 14 米。其余四栋楼都采用偏置核心筒模式,办公空间进深普遍更大。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五栋塔楼在中高位的八、九两层都统一体量內缩,成为带双层挑空中庭和周边凹入的空中花园的复合办公空间,中庭及周边附带的开放空间作为每栋楼内的共享空间,可以引入一定规模的公共交流功能。A1 和 A4 楼的空中公共层正好也作为电梯高低分区共同可以到达的楼层,提高了高层建筑空中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和便利性,也提供了中高位的观景空间。而 A5 楼的这两层设置的正是最有场景体验感的空中图书馆。空中公共层在体量上正好把五栋塔楼分成比例不同的上下两段,形成园区建筑的整体形象特质。A3、A4、A5 三栋楼利用空中公共层形成上部体量面对相邻楼宇的退台处理,这样既在空中公共层的凹入花园之外延展了透天的空中花园,也在高密度的环境中创造了垂直方向的舒朗感。而 A5 楼在上部体量退台的基础上更结合了向外侧的错位出挑处理,回应了西北方向场地缺角的空间特征。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结合简洁挺拔中富有变化与雕塑感的建筑体量特征,我们在立面设计上围绕“棱镜”的设计概念,每栋楼都采用了相对统一的两种幕墙肌理类型来强化园区的整体形象特质。其中的主要立面肌理是带有分层水平铝质挑檐板的平面投影为不等边直角三角形的、上下对齐的水平连续凸窗单元式幕墙,其中的直角三角长边为玻璃幕墙单元,短边为银灰色铝板幕墙单元。这样在外观上形成整体轻盈中又富有立体感的阴影变化效果。而在楼层围护界面上,这样的连续凹凸空间无论是作为窗前专属工位区使用,还是作为宽窄变化的边走道窗前放大多功能空间使用,都可以在相对均质的大空间办公楼层中创造富有特色的外围场景空间。另一种次要立面肌理是平整的全玻璃幕墙处理,分别用在底层入口主门厅和凹入的空中公共层外立面,以此在富有浮雕起伏感的半透明外立面主调中凸显出公共空间的通透性。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园区景观设计依循建筑布局中形成的多层次庭院空间格局,借鉴集成电路的线形组构原理,投射于铺装、绿化等的空间形构中,以宽窄变化的正交、斜向相结合的束状线构形成开合相宜的景观肌理,并在三个入口庭院、中心庭院、下沉花园等重要节点空间配以特征化的植物与景观小品组合,形成不同空间的环境特征和空间氛围。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 章勇

项目图纸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区位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总平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一层平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二层平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三层平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八层平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九层平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剖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剖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剖立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立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立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立面图 © 致正建筑工作室

张江科创园区 / 致正新作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周蔚 + 张斌 / 致正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址:张江集电港二期3-2地块(集创路52号、集电路245号),北临祖冲之路、西临张东路、南临集电路、东临集创路

项目年份: 2023 年

项目面积:238895.4 平方米

主持建筑师:张斌

项目建筑师:李沁(容积率2.0阶段概念方案)、王惟捷(容积率4.0阶段方案设计)、袁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王佳绮(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标识设计、后期配合)

设计团队:孙心莹、陈颖、叶凯、夏淼、李昂、赵小宝、朱满东、蔡汉、张吉昊

设计咨询:大正建筑(容积率 2.0 阶段概念方案,室内设计概念方案,标识设计)、CONCOM-集良建筑(容积率 4.0 阶段方案设计)、南京言己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室内施工图)、未相景观(景观施工图)

设计总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幕墙顾问:上海乐为幕墙设计有限公司

灯光顾问: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照明工程所

施工方: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方: 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区开发有限公司

摄影师:章勇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17小时前

建筑学院,建筑学院官网,建筑学院网站,建筑师设计,建筑师学习网站,商业建筑设计,办公建筑设计,公寓住宅设计,独立住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