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项目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城市核心区土地价值高涨。高校建设项目占地规模大,负荷相对较低,多选址于城市边缘的低丘缓坡地带,由此为校园建筑创作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地形共生”——利用场地环境特点,创作独特的校园建筑及空间特色。

成都工业学院于2018年在宜宾市建设新校区,选址位于宜宾观斗山和龙头山两山之间的峡谷区域,校园占地约58公顷。学生活动中心是校园内最具活力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8400平方米,包括学生大礼堂、社团活动室、琴房、舞蹈房、多功能排练室以及咖啡简餐等,是学生日常娱乐、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基地位于校园核心景观湖边,西北临路,东南邻水,场地北高南低,高差约2-3米,与南侧校园核心建筑——图书馆隔水相望,并依托周边环境和自然水系形成独特的生态建筑环境。

02 化解体量
拥有1000座的礼堂,观众厅和舞台不可避免产生高大的体量。在自然生机、富有情趣的滨水化境下,如何消解高大体量的单调以及压迫感,延续并强化基地环境自然亲和的场所印象,是设计的切入点。建筑师巧妙利用形体的扭转顺应湖边水线的变化,结合内部大小空间搭配,在主体量外围形成水平舒展、高低错落、镂空通透的形式语言,并通过侵入、观望等小趣味手法,与滨水环境产生对话。

▲平面布局采用顺应和扭转结合,大小空间搭配弱化了学生大礼堂的体量感
03 场地锚固
锚固是建筑受限于场地下的主动融合,并据此形成特征性的场所空间。坡地环境复杂标高变化是固有的场地记忆,设计师通过细腻的竖向设计,将建筑多个入口结合场地现状标高及滨水标高,建筑形态更是充分利用高差和自然要素特点,结合隐蔽挡墙、吊层等手法形成差异化,打造不同的场所感,建筑整体锚固于场地之上,场地与建筑一体化。


西南角跨越挡土墙的连桥是设计师的灵光闪现,帮助新建筑呈现出与场地环境浑然一体的效果。坡道引导礼堂大量人流到达南侧建筑二层,这使得礼堂的前等候区获得了更好的观景视角。并为其下方一层社团活动、亲水音悦台等围合出相对私密的场所感。


04 知觉体验
基于知觉现象学强调的本体视角,设计师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特别是运动感知,形成对建筑场所复杂的身体体验。主要人群自西侧来,通过桥上坡引导进入二层礼堂前厅,视线开阔,自室内转向东侧,大片玻璃幕墙展开,眼前是一片开阔的中央景观湖。南侧水道略窄,建筑临水岸适当退让形成室外音悦台,台下自然形成室外游览的路线,自汀步小径转向东,达到亲水平台,拾阶而上可进入礼堂前侧厅,再由室内大台阶直达二层前厅。内外两条动线在此交汇,继续向上可以到达三层的露台咖啡厅。漫游的整个过程经历了落差、转折、惊喜与豁然开朗,处处有景,步移景异。








05 亲水空间营造
水是低丘缓坡校园环境的灵魂,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景在校园文化、景观、活动等多方面丰富了环境空间设计。在建筑与亲水处理上更需要灵活多变,因地制宜。活动中心位于校园景观湖北侧,水面与校园道路之间有3米高差。设计采用吊层的手法在临中心湖景一侧向下延伸,形成高低错落的室外休息平台;建筑采用谦逊、紧凑的姿态应对环境,与水的关系更加亲密,就仿佛建筑与场地是生长的关系。建筑沿湖面岸线灵活扭转形成自然、亲水的姿态。整体建筑通过细腻的设计处理,形成了丰富的场地景观。


06 观湖揽色
建筑、场地、自然山水三者和谐共存,理性求知与浪漫山水结合、生态与人文共融,实现校园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建筑的主要界面沿湖面展开,透过大面积玻璃幕墙湖景尽收眼底。三层开洞处是室外的咖啡厅,可以观水远眺。目之所及景色揽入建筑空间,只愿与自然之色相拥。出挑的白色水平板带既是强化室外楼梯延伸的形式语言,更是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校园全景的最佳观赏点,景色融化于通透中,又浮游于反射里。建筑对水的主动迎合,促成了场地、建筑、环境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建筑尊重自然,并成为自然一部分”的理念。



07 沉院寻幽
面对复杂的场地环境,不可避免会出现挡土墙,积极应对并由此形成具有一定尺度的围合、遮隐的小空间。使用者产生心理上的领地场所感,让人愿意停留、休憩和交流。设计师隐藏建筑体量,有意识将挡墙与建筑脱开,间距9米,利用坡差让空间在视觉上变得更有层次感,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境美。光线从此自然的引入到地下空间,这里是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共享空间,门前廊下的外摆是室内活动的外延。周边低矮石墙过滤了校园的喧嚣,探出的树荫打碎了直射的光线,带来安宁静谧的体验,心理上也有亲切地包围感和安全感。园中黑白砾石铺装,简单几株小树在白色石墙的衬托下体现出充满禅意的侘寂之美。


08 百年故事
当设计师知道现场有一株明代黄桷树(距今300多年)时,兴奋的心情不言而喻。古树是坡地校园场地留存的最为珍贵的要素,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通过巧妙的建筑场地一体化处理,可以在保证古树根系固化要求的前提下,创作出特有的坡地校园场所感。在现场已经开始场平的时候及时叫停,并修改学生活动中心布局方案,以保证建筑以谦和的姿态向古树进行呼应。设计将选址与东南侧古树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古树的场地标高不变。基于亲水的设计标高,建筑朝向东南侧采用半下沉的方式,将建筑主立面隐藏在草坪与挡墙之下,面向古树的一侧,大面的石墙为背景,建筑内采用顶光。树影婆娑,落在实墙之上,仿佛在叙述百年来这里发生的故事。




09 结语
从活动中心项目设计中可以发现,“地形共生”策略就是要在自然与建筑中寻找平衡关系,将自然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将建筑作为“人工”与“自然”之间的产物。消解、锚固、亲水、沉院、观树等设计策略,是在特定的低丘缓坡校园选址下,基于场地条件分析, 破解和适应用地复杂性,兼顾建筑的功能、空间和形态,所营造出的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就像是那颗黄桷树,300年前它就在那里,当设计认识到这个问题,树就必然成为整个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

▲300年前它就在那里,必须是整个场所的主角(摄影:曾从炜)
设计图纸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建筑地点:四川省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路三段9号
设计时间:2019年
建成时间:2021年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项目总负责人:王文胜、黄平
建筑设计:曾从炜
结构设计:冯峰、曹梦雪
给排水设计:李伟、陈晓宇
暖通设计:徐志臻、苏志
电气设计:程贵华、麻伟男
室内设计:曾从炜、董立卫
景观设计:颜晓文、翟立娜
建设单位: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