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香港大学到哈佛,再到洛杉矶RIOS,从景观到建筑,跨越亚欧美三洲。90后女建筑师张曈曈分享她的学习旅程、AI在景观中的应用、绿色设计趋势与国际竞赛经验。
受访者 / 张曈曈 | Sherly
转载请联系授权 / 微信ID:jzxy-dog
受访者申请 / 微信ID:liqiweiarc
「 建筑学在世界各地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蕴含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与历史意义,也带来了不同的实践机会。专栏 《建世界 | Chinese Architect in the World》 将关注中国建筑师在全 球各地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促进信息的同时激发新的思考。」
张曈曈 | Sherly
2013 – 2017:香港大学园境建筑文学士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LS)
2017 – 2018:2019-2020 哈佛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 Harvard University MLA
2020 – 2021:玛莎施瓦茨设计事务所 Martha Schwartz Partners
2021 – 至今:RIOS
获奖经历
NY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 – Silver (2025)
London Design Award – Silver (2025)
Muse Design Award – Silver (2024)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iennial – School Prize (2018)
TerraViva Competitions – LA JUANITA – Jury (2024)
#采访目录
› 01.个人专业背景
› 02.专业研究领域背景
› 03.建筑竞赛 、评审与荣誉
› 04.展望未来
› 05.作品集
Section 1
个人专业背景
Sherly: 2013-2017年,我在香港大学攻读景观设计 本科学位。期间有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换学习。 毕业之后我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景观建筑硕士学位,期间闲不住gap了一年去欧洲实习和环游。 回到美国毕业后,先后在纽约的Martha Schwartz Partners和洛杉矶的RIOS做景观设计师。因为很喜欢洛杉矶的气候和氛围,目前计划在此长居哈哈。
▲ 清晨Gund Hall的光线
▲ 在温哥华交换时和studio mates的合影(景观行业奇妙的男女比例)
Q2: 您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地域跨度很大,曾在香港、伦敦、温哥华和波士顿都求学过,工作和实习的经历也是跨越了亚、欧、美三个大洲,是什么促使你辗转不同地域求学与工作?接收世界各地不同的设计风格对你的设计实践有怎样的影响?
Sherly: 首先,我认为作为空间设计师,到各地采风是很重要的积累。尤其是景观设计师,既要从建筑中,也要从自然界的奇观中汲取营养。 其次,只有在一个的城市工作、生活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出这个城市适不适合你长期定居。在香港求学四年,我始终难以想象自己在那里长期居留,所以选择了去美国读研;在慕尼黑/柏林生活的六个月,我每个周末都往外跑。这种“辗转”的过程反而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另外,亚、欧、美三地的设计教育和实践上也确实有很大的差异,在香港大学我们既要学一点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也要学一点欧洲古典园林和由Olmsted开启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可以说是什么都入门了一点。 在伦敦/柏林,景观设计总体而言更重历史沉淀与在地性传承,同时也不乏极具实验性的前沿尝试;在波士顿,学校倾向于着眼跨学科、大尺度、全球性的问题,设计的理论性和架空性也更强。
Q3: 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目前的工作状态和正在进行的项目?其中有哪些让您兴奋的点?
Sherly: 目前我在RIOS担任项目设计师,各种类型的项目——商业、住宅、公共、酒店等等都有经手过。一般公司会安排一个人同时在两到三个景观类项目上,这两三个项目一般会在不同的阶段(前期/后期)或者是不同的类别。 我目前在做一个已经进入后期的美国商业项目,一个美洲的高奢酒店项目,和一个东南亚的商业景观项目。
现在工作中非常让我兴奋的点是图像生成式AI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我最近接触的几个项目,在出渲染图时或多或少应用到生成式AI。AI能够在设计的前期、模型未完善的情况下,为渲染图填充细节,进行艺术加工,极大地帮助到和甲方的沟通。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积极探索 AI 在大尺度设计中的作用,例如利用其进行场地资料整合分析、未来场景推演等,以支持更具前瞻性与数据驱动的设计决策。
▲ RIOS洛杉矶办公室的厨房区,(各种意义上讲都是)我最喜爱的区域之一
Q4: 基于您在工作和研究中对AI在景观设计领域应用的探索,您认为未来AI与景观 设计师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AI为景观设计领域带来的最大助力是什么?
Sherly: 目前看来AI确实还不能能取代设计师。因为读取、学习图像的模式,AI对建筑结构缺乏深入理解,因而难以生成符合物理逻辑和构造常识的建筑空间。在现阶段,AI 更像是设计师的“辅助工具”——擅长处理和整合大量碎片化、复杂的信息(如场地分析、环境模拟等),以及在已有设计基础上进行图像美化与视觉补充(如快速生成渲染图)。这些功能虽不涉及核心创意,却极大提升了设计流程的效率,帮助设计师从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景观设计领域,图像生成式AI的一个显著优势体现在植物与光影表现上。相比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在AI普及之前常常面临植物模型刻板、光影模拟受限的困境,传统渲染软件无法真实还原自然环境,只能依赖繁琐的 Photoshop 后期处理,且成图效果往往带有明显的拼贴感。而AI生成的景观图像则整体感更强,氛围营造更具感染力。尽管AI仍难以精准绘制一棵树的生长结构,但多数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呀:)
▲ 测试Midjourney渲染光影和植被的能力,其产出比传统渲染软件更有感染力
▲ 研究生时期项目Neuralism Shenzhen,探究如何使用AI读取并分析城市复杂的区划、建筑种类和人口密度等,并训练AI辅助生成更科学的城市规划模板。图为AI识别遥感图片与生成设计的原理
当然,“AI is only as good as the data it is trained on.”——如果训练数据本身存在滞后或偏差,那么AI模型在“黑箱”运作下得出的判断和生成结果也会存在问题。因此,在将AI运用于场地分析等关键步骤时,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专业判断与审慎态度。在图像渲染领域,若希望突破通用AI风格的同质化问题,设计公司也应积极投入自定义LoRA模型的训练。
Q5: 在景观行业内,哪些领域正在面临变革?美国景观行业有哪些令人激动的变革与新趋势您正参与其中?
Sherly: 除了上述提到的AI对景观设计的冲击,我认为环境韧性设计在美国和全世界也是一个在持续更新的议题。在美国,加州是环保意识相对领先的地区之一,针对环境可持续性和碳中和的政策也更为积极。以我目前所在的设计事务所RIOS为例,公司内部设立了专门的“Cli mate Action Committee”,致力于在设计流程中推动可持续策略的落地,包括材料选择、节能减排等具体举措。
▲ RIOS 的项目“Manhattan Beach Dune Restoration”,是环境韧性设计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我的日常设计实践中,绿色基础设施已几乎成为必备元素。小到透水铺装大到人工湿地,如果一个景观项目未能为环境带来积极贡献,那么它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成功的。同时,我感受到越来越多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项目逐渐涌现——无论是沿海沙丘保护、生态廊道重建,还是洛杉矶河流的水体管理,都反映了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显著提升,也赋予景观设计师更多参与和决策的空间与话语权。 此外,随着各种有利政策的出台,本地业主和开发商的环保责任感也日益增强,我见到越来越多的甲方愿意投入更多资源,采取实质性的绿色行动。例如,广泛采用本地原生植物、推行节水措施,以及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等。我认为,这些变化不仅让我切身体会到行业的进步,也激励着我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与业主及公众沟通,推动绿色设计 的长远价值和实际益处。
▲ 学生项目,”A new resource flow model: rearrangement, replacement, and recycling”
Q6: 除了研究与工作经历,您还在多个国际建筑竞赛斩获奖项。您参加这些国际竞赛的初衷和动力是什么?这些竞赛经历对您未来的研究/工作有何作用?
Sherly: 参与国际竞赛的初衷是想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在工作中却没有机会做到的设计。比如在 Oceanic City-states 项目中,我尝试构建能源如何在环境中循环的系统逻辑;在 Iridescent Exploration 中深入研究沙丘修复的生态策略;而在 Where Time Lingers 中,则聚焦于文物保护与沉浸式游览体验的结合。 这些课题在商业项目中往往受限于时间、预算或客户需求难以深入推进,而竞赛则为我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平台。(另外,竞赛的“deadline驱动”特性使其成为克服我拖延症的好方法哈哈。)
竞赛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对设计表达的高度凝练要求 。不同于工作中动辄上百页的汇报材料,竞赛往往只允许用两三张版面、五六张图,清晰而有重点地传达设计理念。这种对信息“做减法”的过程,反而锤炼了我在表达上的精确性和逻辑感,让我学会如何用有限的语言与图像讲好一个有力的空间叙事。
▲ 团队竞赛作品Oceanic City-states, 用一张版表达全部设计理念
Q7: 您曾受邀担任国际设计竞赛的评审,接触了来自全球年轻建筑师和设计师的作品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观察与感受?有没有什么建议想对新一代建筑师说?
Sherly: 担任国际设计竞赛的评审,有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设计师所提出的构想,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启发。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社会议题、生态议题,以及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洞察力和表达热情。 不过评审过程中我观察到,很多优秀的设计方案往往不是“最大声”的那个,而是能够在有限篇幅中清晰地表达出设计逻辑、回应场地语境、并提出现实可行性方案的那个。换句话说,表达力和逻辑性,往往比炫技或堆叠概念更重要。
如果要给年轻建筑师一些建议,我想说的是:设计是一种长期的实践,它的价值不是只体现在“新”或“快”上,而是你是否真的看见了场地的深层结构、理解了人的复杂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洞察力的回应。同时,要一直保持好奇心。 在AI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结构持续变化的背景下,设计师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具箱,构建开放、适应性强的设计思维。此外,也不要惧怕表达。清晰、精准、自洽地讲述你的设计,往往就是你被看见的开始。
▲ 我作为评审的竞赛“La Juanita”官网结果公示
Sherly: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我期待是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生态与社会语境中,推动景观设计从“塑造空间”走向“激发生态韧性与社会共生”的系统性实践。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紧张与城市化加速等全球性挑战,我认为景观不仅是美学的表达,更应成为连接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键介面。
要把这个目标变成现实,一方面要借助AI、大数据这些新工具来提升设计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也要在具体的项目里一点点摸索 —— 怎么和业主达成共识、怎么在施工中临机应变、怎么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守住设计底线,还要应对各种规范和制度的限制。在这些琐碎又真实的挑战中,经验和韧性显得特别重要。 我希望从身边的土地出发,做一些踏实的尝试。一步步丰富自己的方法和视野,让设计变成一种持续生长的力量,慢慢影响更多人;让景观设计真正在现实中发声,也离理想更近一点。
▲ Where Time Lingers:个人竞赛作品
▲ City from a Grain:个人学生作品(含团队为出版所进行的编辑)
▲ Territorial Ecology:团队学生作品(团队成员见图)
▲ A Lifetime of Migration:个人学生作品
▲ Plasticocene:团队学生作品(团队成员见图)
▲ Iridescent Exploration:团队竞赛作品(团队成员见图)
▲ Engineered Land Rights:个人学生作品
– 受访者: 张曈曈 | Sherly –
– 编辑: Archcollege –
网站:www.archcollege.com
微博:建筑学院-Archcollege
商务对接微信:jzxy-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