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卧室侧通过月洞看活动室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家庭室看玄关 ©Boris Shiu

业主好:

到今年夏天,我们相识已逾四年,项目竣工也有一年多了。迟迟没有把过程记录下来,是因为我们都清楚,“慢”一点没什么坏处。初次见面,我们谈起了阿尔帕和大画幅接触印相,我知道你能看见生活的细微之处,擅长从磨练感觉中窥探世界的构造。这是一种免于“无聊”的能力,再往深说,生活的意义会因此浮现出来。

古人说“游于艺”,不管这“艺”是否跟谋生有关,都是从“技”中进化而来,这是古人的身体哲学,对世界的理解蕴含于行动中,从熟习到颖悟,知行合一。你对待任何事物都格外认真,涉及不熟悉的领域,很快抓住关键信息并直抵要害,这大概是一种工作中形成的肌肉记忆,对待生活同样有效。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活动室看家庭室  ©金秋野

正因如此,在寻找一个居所的时候,你放弃了奢华与高档,选择了这个平平无奇的社区。这里位于城市边缘,远离市井喧哗,环境也并不突出。你注重内在远胜外在。在这方面,我与你颇有共鸣。

跟你一样,我从小镇来到大城市,靠自己的双手在这里赢得容身之处。我们勤奋工作,谨慎地守护着有限的安全感,它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公诸于众——相反,当我们叩问内心,“一切付出皆有回报”的简单因果论带来的充实感,像喜鹊筑好巢穴,站在树枝上独享那份属于自己的自豪和喜悦。

一个家,对努力生活的人太重要了。我知道,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散落着很多像你一样的年轻人,在泥沙俱下的时代努力抓住些什么。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家庭室手绘图  ©韩世翔

第一次进入这个房间,说实话我有点被它的无趣伤到了。通长的客厅,狭窄的面宽和巨大的进深,让中部异常昏暗。三个卧室一字排开,其中两个之间夹着卫生间,另一个居然要从厨房进入。这样的格局来自于开发商的锱铢必较,却封印了城市居住体验的上限。对生活有追求的人,谁会甘心于如此绝对的千篇一律呢?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原始平面图与改造后平面图   ©董植

在写给我的任务书中,你说你们不要“书房”,而要把那间多余的卧室变成“娱乐中心”。你们喜欢唱歌、录音、弹钢琴、吹萨克斯,大声放音乐,对着镜子跳k-pop。你们也热爱古典音乐,喜欢在独立空间中伴随着环绕音响看电影。但在密集的集合住宅中,这些活动伴随着扰民的风险。你们需要一个完全密闭的影音室。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客厅手绘图  ©韩世翔

作为第一代资深网民,你们早就抛弃了沙发电视,期待在一张大桌子上完成家人必要的交流。你想要一个开放式厨房,如果有个小岛台就更好了。你们希望儿童房可爬上爬下,“如同孩子的小船”,但也有充足的收纳空间和舒服的学习环境。你特意指出:“家里漂亮的瓷器、茶具、器皿都十分需要妥善的安排。”对你来说,这个家绝不只是功能性的,它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秩序和美。躺平意味着肮脏和混乱,有诚意的生活一定表现为某种真实的秩序感,在生活中,美就是道德本身。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厨房和早餐桌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儿童房  ©金秋野

从3760字的任务书中,我看到的不只是生活的诚意,也有从诚意中生长出的意见和主张,具体又真实。比如你不要传统的客厅,不要大办公桌和装模作样的书房,你要一个隔音的“娱乐中心”,一个好用的咖啡角,要有地方收纳并展示你的电吉他和钢琴,以及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人不仅要在日常物品中呈现自己,甚至它们的摆放方式都暗示着某种洞察力。我一直认为,只有真实面对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展示给人看,居室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生活,居室的面貌就会最终摆脱风格。我不喜欢谈论风格。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咖啡角  ©金秋野

你最独特的要求,是关于主卧的房间布置。你说:“我们想要两个大孩子一样的高低床”。这让我诧异,但我尊重你们的想法。谈到原因,你说:“刚结婚的时候住在一个45平米的开间里,两个人都是独生子女,对各自的习惯是包容但不一定相容的态度。所以那时起就一起住错落的高低床,两个人一起说说话,互相可以对望到。不用忍耐彼此不同的生活习惯,美好在于各自忙碌自己的小事情,但是总能相视一笑。”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主卧双层床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主卧内部照明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卧室窗边一角  ©金秋野

我给你设计的这间卧室,下层床非常宽大,可以当作双人床来用;有方便的踏步通往上层,也有舒服的扶手和合理的置物空间,与当年宿舍的上下床不可同日而语。不同标高的表面距离合适,同时可充做座椅,像一个立体的“睡眠装置”。因为没有孤岛一样的双人床,卧室显得格外宽敞。人都需要亲密关系,但彼此相容也意味着相互打扰,需要求同存异,而不是一味迁就。只有彼此尊重才能长长久久。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通往上层床的阶梯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卧室看彩色走廊  ©金秋野

至于最难处理的长厅,初期的方案是通过错置的柜体来做隐性的分隔,那个方案大家都不够满意。几个月后,我决定把长厅一分为三:入口作为玄关,中间一段最暗的部分加上拱顶和卡座,成为多功能的家庭室,一家人吃饭、喝茶、学习、做手工都在这里完成;最南端靠近落地窗设一个略高于地面的榻,成为席地玩耍的活动室,东侧有高坐的写字台。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玄关和置物架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家庭座卡座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家庭室看厨房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家庭活动室  ©金秋野

活动室与卧室间,在原来门洞的位置做出一个窗洞,加一扇镜面不锈钢推拉窗,让风景流动起来。当推拉窗拉开的时候,两侧景物连通,关起来又反射自身。这个洞口有点像古画中的团扇,非方非圆,让框中的人和物成为团扇中的小景。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活动室侧通过月洞看卧室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卧室侧通过月洞看活动室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月洞中不锈钢推拉窗半开合  ©金秋野

兼作餐厅的家庭室显然是整个房子的中心,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为此我又喊来日本匠人铃木,做李医生家的时候他曾来帮忙做了那条小走廊的表面,这次又来做一个反光的灰泥屋顶。铃木欣然前来,因为疫情耽搁,他有几年没来中国了。你为铃木安顿好了衣食住行,每天带他吃各地美食。铃木的手艺还是那么精湛,而且反复调试,做出了我们想要的那种带有手工痕迹的的明黄色。

从两边望去,家庭室的屋顶都像是一道彩虹,也像一座桥。虽然层高压低了一点,但拱顶区分了上下,卡座的低坐姿和暖色的灯光为这里带来惬意的亲密感。基层打底的时候,铃木一时松懈,石灰浆滴进眼睛,你立刻将他送到医院,好在有惊无险。你们也成了好朋友。这些过程中的小插曲,为项目增色不少。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从活动室看家庭室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家庭室的反光拱顶  ©金秋野

说到色彩,我这次做了些大胆的尝试。地面是红色洒金的亚麻地毯,厨房的六边形柱子外面的弧形瓷砖是绿色,拱顶金黄色,家庭室南侧的咖啡台用绿色大理石,窗帘猩红色。卡座对着的蓝色双开门通往两间卧室,大小和形状与两侧的储物柜一模一样,带来戏剧性的空间转换。这一小段走廊空间,我使用了大面积的深红和普兰,包括盥洗区的瓷砖和踢脚线,又从卫生间的毛玻璃门和柜体与拱顶间的缝隙中借来光亮,当四下关闭,人顿时置身于抽象画中。就这样,狭窄昏暗的消极空间获得了领域感。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色彩细节  ©金秋野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彩色小走廊  ©金秋野

为了强调手工意味和家庭生活的丰富性,我在入口处做了个不锈钢置物格,和咖啡台上方有趣的悬挑搁架,这些都是如假包换的私人订制。入口右手边通向厨房窗口下的木头窗台一直延伸到厨房内,成为一个二人对坐的早餐桌,用来取代任务书中的小岛台,因为空间限制,不得不放弃了它。

连续的异形桌面联通了几个空间,又延伸成为入口挂画的导轨,这幅镶嵌在木板上的丙烯画,必要的时候可将连通家庭室和厨房的视线封闭起来。我突发奇想,用白色小方砖做踢脚线,并与勾缝剂和墙面形成颜色上的穿插排列,饶有趣味。我们也以一贯的操作方式,从空间高度上叠置功能,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同时形成有趣且好用的“龛”。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玄关处的挂画和连续桌面  ©金秋野

你对空间独特性的需求,与我们灵活且实用的操作非常契合,为项目得以完整落实提供了认识基础。整个过程顺畅且高效,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看得出,你是把房子当作一个珍贵的物品来用心呵护,住进去一年多之后,依然完美如新。

你工作很忙,但节假日都乐意呆在家里,每次我去拜访,带上三五好友,你都迅速变出一桌可口的饭菜。我们因为这个房子而结缘,你也因此爱上建筑,去世界各地看了很多好房子。远方和眼前都不能苟且,通过经营自己的居所,你把远近的美好留在身边。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厨房一角  ©金秋野

通过这个设计,我也学到很多。人们迟早会明白,普通日子才是最漫长的旅程,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能不懂装懂,不用假装喜欢,也不可强求一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可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都倾向于教人迁就彼此,失去自我。好的居室不是这样的,它分隔但又连通,其实也是一座桥梁,本质上非常不同的人在此相遇,可以各守一端,也可随时会面。

一个空间包容了两种甚至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部分保持独立,一部分融为一体,既尊重边界也相互链接。那么就从这里开始,踏上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吧。

金秋野

2025年6月29日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主卧手绘图  ©韩世翔设计图纸  ▽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友谊嘉园剖面图  ©董植

桥宅|吴先生家 | 金秋野
△ 友谊嘉园原始平面图、改造后平面图和夹层平面图  ©董植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桥宅|吴先生家

项目类型:室内

项目地点:北京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2年5月—2023年3月

建设时间:2023年3月—2024年5月

建筑面积:99平方米

设计单位:金秋野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金秋野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石俊杰、刘力源、董植、许曦幻

基础施工:雷工团队

钢制品:房工团队

木作:张工团队

业主:吴先生

摄影师:金秋野、Boris Shiu编辑 / 王子怡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7小时前

建筑学院,建筑学院官网,建筑学院网站,建筑师设计,建筑师学习网站,商业建筑设计,办公建筑设计,公寓住宅设计,独立住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