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佛光寺3D模型

它的故事

1937年6月,暑气正沿着华北平原的尘土一路向西蔓延。建筑学者梁思成与他的妻子林徽因,以及调查队的成员们,正颠簸在前往山西五台山腹地的崎岖土路上。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一座名为佛光寺的古刹,其线索来自一本敦煌石窟中发现的画卷——《五台山图》。画卷上标记了“大佛光之寺”,这是他们追寻中国现存最古老木构建筑的微渺希望。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敦煌石窟中《五台山图》

此前,日本学者的断言如一重阴影笼罩着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梁思成等人在战乱中,奔波山间田野数十年,虽然屡有收获,但并未消除这道阴影。

当他们终于抵达佛光寺时,眼前的景象难说振奋。寺院坐落在一个陡峭的山坡台地上,远离人烟,显得有些破败。院内杂草丛生,僧人寥寥。

他们的目光落在东侧那座雄伟的大殿上。大殿坐东朝西,安坐在一个高高的台基上。它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显现出一种后世建筑中罕见的沉雄气魄。支撑着屋檐的斗拱,尺寸巨大,比例简洁而有力。这一切,都与他们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读到的、在唐代壁画中看到的建筑特征高度吻合。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佛光寺 梁思成绘©️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兴奋与紧张在这些建筑先驱们心中交织。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开始了艰苦的测绘与勘察工作。殿内光线昏暗,积满了数百年的尘土与蝙蝠的粪便。林徽因后来回忆,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臭味。他们搭起简陋的脚手架,攀上大殿的梁架,在蛛网与尘埃之间,用手电筒一寸寸地探寻。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终于,在一个傍晚,当一束光线扫过一根主梁的下方时,奇迹发生了。厚厚的尘埃之下,隐约显露出墨书的字迹。林徽因抑制住激动,小心翼翼地拂去积尘。一行清晰的汉字,穿越千年,呈现眼前: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而大殿前的经幢前,有一段关键的铭文:

“唐大中十一年……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

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建筑形式

佛光寺东大殿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国宝”,不仅在于其年代的久远,更在于它是一个承载着唐代技术、社会与文化信息的完整系统。它高约八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是一座体量宏伟的单檐庑殿顶建筑。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结构

大殿的梁、柱、枋等核心构件,均由粗壮的木材构成。在唐代,能够调动如此规模的优质木料,本身就是财力与权力的象征。与后世将斗拱逐渐变为装饰性构件不同,东大殿的斗拱是结构的重要组成。佛光寺大殿的斗拱体系共有十种类型,分布于外檐、内槽、转角等不同位置,其中以外檐柱头铺作最为典型,核心形制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隔跳偷心造。其雄大的尺度、简洁的造型,赋予了建筑一种坦率而强大的力量感。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空间

为了获得广阔而不受遮挡的内部视野,以容纳巨大的佛像和宗教仪式,工匠们大胆地采用了“减柱法”。他们抽掉了前排的内柱,使得信徒一进入殿内,就能直接面对由35尊唐代彩塑组成的佛、菩萨、弟子群像,获得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与精神体验。这种对内部空间的极致追求,背后是对梁架结构承重能力的精确计算与高度自信。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佛光寺剖面图 梁思成绘制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施工

公元857年的建造现场,必然是一幅井然有序的图景。资助者,即铭文上那位“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是项目的发起人与资金来源。她很可能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同时也是当地拥有相当社会地位与财富的人物。在她的主持下,一个由高僧、画师、雕塑家、木作大师和无数工匠组成的团队开始工作。

项目管理者,或许是寺院的住持“愿诚”和尚,负责协调各方。木作都料(总工程师)依据图纸,指挥工匠们对运至山上的木材进行测量、切割、刨光,并制作出严丝合缝的卯榫。泥水匠则负责夯筑台基,烧制瓦片。彩塑匠人和画师则在殿内同步进行创作。这是一次多工种协同作业的复杂工程,体现了唐代社会成熟的分工体系与项目管理能力。每一个参与者,从提供资金的施主,到挥汗如拓的工匠,都在信仰的感召下,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技艺。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林徽因与女弟子宁公遇的合影

建筑哲学

社会信仰

东大殿的建立,还有着更深远的社会背景。它建于“会昌法难”(公元841-845年)之后。那场由唐武宗发起的全国性灭佛运动,曾让无数寺院被毁,僧侣还俗。而仅仅十几年后,一座如此宏伟的佛寺得以重建,标志着佛教信仰的顽强复苏。因此,佛光寺东大殿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纪念碑,它象征着信仰在经历残酷打压后的重生,也反映了晚唐社会试图在动荡中重建精神秩序的努力。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唐武宗灭佛

佛光寺的选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没有选择喧闹的平原,而是隐于五台山的一处山腰台地之上。建筑群依山而建,逐层升高,东大殿作为寺院的核心,高踞于最后一重院落的台基之上,背后是苍翠的山峦,前方则视野开阔。这种布局不仅创造了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也使其本身成为了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地理·中国》 20211225 太行寻奇 6

光影体验

大殿坐东朝西的朝向,使其能够完整地迎接午后至黄昏的阳光。当夕阳西下,金色的光线会穿过殿门,以一个低角度斜射入深邃的殿内。光线缓缓扫过那些姿态各异的唐代彩塑,在佛像的面庞上留下柔和而神秘的光影。

佛陀的宁静、菩萨的悲悯、天王的威严,在一天中光线最富戏剧性的时刻被唤醒。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信徒,在暮鼓声中走进这座被余晖照亮的大殿,内心所感受到的,必然是一种超越言语的震撼与慰藉。深远的出檐在殿外投下浓重的阴影,使得建筑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有力,光与影的交错,构成了建筑最朴素也最动人的语言。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梁思成等人的发现,让佛光寺东大殿成为了一把衡量中国古建筑的标尺。唐代的建筑,没有明清建筑那种繁复的装饰与精巧的细节,但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更为本质的美:结构的真实、力量的坦诚、气魄的宏大。它的每一根梁、每一根柱、每一组斗拱,都在毫不掩饰地宣告自己的功能,功能本身就构成了美。

建筑图纸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平面略图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建筑分析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佛光寺南侧面立面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 经典建筑
佛光寺平面图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

建筑实拍

本文来自 © 遇建, 发布于 © 建筑学院官方网站。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

编辑版本版权归 © 建筑学院官方网站 所有, 设计、图纸及照片版权归设计方 © 遇建 所有。
查看作者在建筑学院发布的更多作品:  遇建 @ 建筑学院官方网站

遇建的头像遇建编辑
下载原图
上一篇 2022-07-03 上午9:00
下一篇 2025-11-10 下午2:4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 Archcollege.com 2.0 更新中, 一键下载项目 4K 高清图 功能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