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
Leopold Kohr-Straße 中小学 / Franz&Sue
学校拥有热闹的前院、游乐和运动区域,也可供当地居民使用,为社区增添新的品质。宽敞的露台将立面转变为垂直花园,并为学习和休闲提供了重要空间,可以全年使用。
-
瑶客共生广场 / 有限设计工作室
广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打散体量的博物馆——展览对象是来自当地村庄或传统或当代的风景、构造和材料片段,经过转译被重组到广场中,以纪念正在消逝的多重建造传统,并试图挖掘乡镇日常搭建的美学潜力。
-
小火炉&小树桩咖啡店和游乐场 / NITAPROW
泰语单词“Rom”是伞和遮蔽区的同音词。这两种含义成为该复合建筑设计语言的灵感来源。咖啡店和游乐场共享一个落客区,连接人行道,38个停车位,以及一个独立的洗手间小屋。
-
麓湖一片森林儿童博物馆 / 大料建筑
在这座“冰山”中,充盈着各种形式的静止与运动,比如局限于物理形式的房子,再比如不同以往的千变万化的设计建造经验。而唯一恒定未变的是,从乐知学校到麓湖儿童博物馆,我们一直希望通过房子向外界发出有关教育的提示:一栋送给儿童的建筑并非只是静态定式的学习场所,更是动态变化的教育平台。
-
Maitamon 住宅 / Tomohiro Hata Architect and Associates
通过将该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以旧农业为中心的村庄历史和现代生活方式相互叠加,当代住宅与当地传统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在城市的基础上扩展生活空间的尝试。
-
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建成 / 马岩松MAD
建筑的形态在大地上由北向南缓缓舒展。从不远处的三山向会址方向远眺,建筑体量完全消隐于城市中,绿色屋面以含蓄谦逊的姿态融入五园三山环境中,成为其在城市内的绿色延伸,也成为都市中难得的大地景观。
-
延绵川津,城乡共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 / 汤桦建筑设计
一条从校园入口至自然山体的文脉空间线索串联原有场地最具特点的自然与人工要素,形成俯瞰、穿林、溯溪、过村、跨丘、登山的独特校园空间体验序列,呈现深职大深汕校区独有的在地特征。
-
“q” Center —上海廊下村民活动中心 / Atelier tf + ppas
在乡村小学旧址新建的文化中心正是这一振兴计划的重要引擎。在我们的构思中,村落、田园、村民与基地历史再次的紧密连接将成为激发中华村活力的关键。